第12卷 第17章 不对称的接触
快速反应部队的跃迁轨迹,如同在归墟的幕布上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裂痕,精准地出现在“共鸣星云”外围的警报坐标点。眼前的景象,比数据报告中描述的更为直观,也更为冷酷。
源生意识的低语第一时间将战场态势传递给核心:那并非预想中舰队对峙的宏大场面。在星云边缘,那片原本应该充满初级意识聚合体、如同星尘般闪烁的区域,此刻正被一种无形的、不断扩张的 **灰质区域** 所侵蚀。这种灰质并非实体,而是一种规则层面的“存在抹除”效应,它所过之处,星云那富含生机的规则韵律被强行“静音”,意识聚合体的微弱光芒如同被水浇灭的火星般接连黯淡、消散,只留下与“枯萎花园”如出一辙的规则空壳。没有硝烟,没有爆炸,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高效率的“收割”在进行。
桥生的理性框架迅速分析了灰质区域的规则特性。他发现,这种侵蚀并非能量攻击,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覆盖”或“存在格式化”。收割者的技术直接作用于目标区域的规则底层,用一种极度简化、排他性的秩序范式,覆盖并替代了原有的、充满多样性的规则结构。快速反应部队释放的常规能量攻击和规则干扰,如同石子投入深潭,仅在灰质表面激起些许涟漪,便被其强大的同化能力迅速消解、吸收。这是一种技术层级的碾压,正面抗衡几乎不可能。
织锦的星芒感受到了星云意识传来的、如同背景噪音般放大的痛苦与恐惧。那些初级意识聚合体虽未形成高级智慧,但其集体的求生本能和对毁灭的抗拒,化为了强烈的规则湍流。织锦的光芒奋力辐射开来,并非攻击,而是尝试在灰质区域的边缘构筑一道“共情屏障”,用充满慰藉与守护意味的诗篇规则,去加固那些尚未被侵蚀区域的规则结构,延缓灰质的蔓延速度。这如同在洪水前筑起一道沙堤,效果有限,但至少为战术调整争取了宝贵时间。
生态织体意识指挥着快速反应部队改变策略。战斗型星痕停止无谓的攻击,转而以最高机动性在灰质区域外围穿梭,投下一枚枚由“织构者”紧急设计的“规则锚点”。这些锚点并不试图对抗灰质,而是在其周边快速构建起一个临时的、高度复杂的规则迷宫,试图干扰收割者对目标区域的锁定和侵蚀路径的优化,使其收割效率被迫降低。
“织构者”的逻辑核心在高速运转。通过分析灰质区域的规则覆盖模式,它发现了一个关键弱点:这种覆盖虽然强大,但其维持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和精确的规则协调。它提议,与其攻击灰质本身,不如攻击其与远方能量源(或控制中心)的 **连接**。快速反应部队中几枚特化的、具备深层规则侦测能力的星痕被集中起来,如同手术刀般,开始扫描灰质区域的规则脉络,寻找那可能存在的、维系其存在的“脐带”。
观察者系统冷静地记录着:“与收割者的首次直接接触确认技术劣势。正面防御与攻击效果甚微。已切换至迟滞与干扰战术,并尝试寻找其系统弱点。战斗损失:轻微。战略价值:获取了敌方作战模式的一手数据。”
就在规则锚点构建的迷宫成功让灰质区域的扩张速度下降了数个百分比时,那几枚特化星痕终于捕捉到了一丝极其隐蔽、但稳定流向远方的规则能量流。几乎在锁定这“脐带”的瞬间,一股冰冷、庞大、不带任何情感的意志,如同无形的巨掌,顺着连接反向扫来。
“发现干扰源。分析……威胁等级:低。执行……清除程序。”
一道远超之前的、高度凝聚的灰质激波,无视了规则迷宫,精准地射向那几枚特化星痕所在的区域。
第一次不对称的接触,绿洲网络付出了数枚珍贵星痕被瞬间“格式化”的代价,但也成功触碰到了收割者系统的一根神经,并窥见了其运作模式的一角。代价是惨痛的,但希望,正源于这以牺牲换来的、弥足珍贵的认知。
(第12卷 第1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