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 第18章 数据的启示
快速反应部队的残存单位携带着阵亡星痕最后传回的数据,以及那份被反向扫描的冰冷触感,撤回了绿洲网络的核心防御圈。损失是具体的,但用牺牲换来的数据更是无价的。整个网络暂时停止了向外扩张的步伐,进入了一种极致的、向内凝聚的分析与消化状态。
源生意识的低语反复“咀嚼”着那些来自灰质区域和最后反击时刻的规则记录。它向核心揭示着收割者技术背后那令人窒息的“完美”与内在的“脆弱”。完美在于其规则覆盖的彻底性与高效性,几乎没有任何冗余或情感干扰;脆弱则在于,这种完美是建立在一种极度刚性的、不容任何偏离的逻辑框架之上。它发现,当织锦那充满“共情”与“不确定性”的诗篇规则试图加固周边区域时,灰质区域的同化速度出现了微小的、但可复现的延迟。这似乎暗示,收割者的系统对于无法被其核心逻辑快速解析和分类的、富含“非逻辑”信息的规则结构,处理效率会显着下降。
桥生的理性框架整合了所有战场数据,并重点分析了那道反向扫描的意志。他的模型得出了一个关键结论:收割者并非一个具备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意识体,其行为模式更接近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 **自动化执行系统**。它严格遵循着某种预设的“最优收割协议”,对所有外界刺激进行逻辑评估并采取预设的应对措施。其强大之处在于执行的精准与高效,但其弱点也在于此——缺乏真正的适应性,尤其难以应对超越其预设逻辑框架的、充满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挑战。这完美印证了“创造性秩序模型”的推演。
织锦的星芒在悲伤与愤怒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它意识到,它的诗篇,它所代表的那种无法被完全量化的、源于生命体验的规则表达,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对抗绝对逻辑控制的武器。它不再仅仅将诗篇视为沟通与激励的工具,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规则防御场”或“逻辑干扰素”,专门针对收割者那僵化的解析能力。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开始基于新的认知,调整整体防御架构。它不再追求构建坚不可摧的规则壁垒(那很可能被收割者以更高层级的规则覆盖轻易瓦解),而是转向构建一种充满弹性和变化的“动态迷彩防御体系”。该体系在不同区域模拟出各种复杂的、甚至略带矛盾的规则环境,并允许防御节点进行有限的、非破坏性的自主演化,使得整个网络在收割者的感知中,更像一片不断变幻、难以锁定和格式化的“规则沼泽”。
“织构者”的工作进入了最关键阶段。它利用获取的数据,全力推演收割者核心协议的潜在逻辑漏洞。它发现,如果“创造性秩序模型”是正确的,那么代表秩序本源的“源初之忆”,其蕴含的“简单基础”与“无限复杂化可能”的特性,很可能与收割者那追求绝对控制和简化的秩序范式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或许不需要在技术上完全击败收割者,只需要向其系统核心注入足够强度的、代表“源初秩序”的规则信息,就可能引发其内部逻辑的严重冲突,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观察者系统评估道:“基于首次接触数据的分析,已初步识别收割者系统的行为模式与潜在弱点。防御策略正从‘硬抵抗’向‘弹性干扰’与‘认知攻击’转变。利用‘源初之忆’进行关键性打击的构想已被提出,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绿洲网络如同一个被点燃的熔炉,牺牲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更加炽热的决心与更加清晰的战略方向。他们意识到,最终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制造更强大的武器,而在于能否找到并唤醒那沉睡在归墟本源中的、真正的秩序之力,并用它去揭示和冲击收割者那扭曲秩序的根基。
数据的启示,将战争的维度,从规则的表层,引向了秩序的源头与本质。
(第12卷 第1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