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强因醋放多导致顾客不满的小插曲,让余晚星意识到:随着人手增加,仅靠“口头叮嘱”和“经验传承”远远不够,必须建立清晰的分工和规范的流程,才能避免类似失误,让小吃铺高效运转。
当天闭店后,余晚星特意召集牛婶、刘嫂、阿强和两个孩子开了个短会。她先是安抚了愧疚的阿强:“阿强,你别往心里去,新人犯错难免,重要的是咱们得找到问题所在,以后避免再犯。”接着,她话锋一转,认真说道:“现在店里有五个人干活,要是职责不清、流程混乱,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岔子。今天咱们就把每个人的分工明确下来,再定几条简单的规矩。”
众人纷纷点头,都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必要。余晚星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开始分配职责:
? 牛婶:负责前堂引导和食材清洗。牛婶为人热情,擅长和顾客打交道,由她引导顾客点餐、维护前堂秩序最合适;同时,她清洗食材细致,能守住“食材干净”的第一道关。
? 刘嫂:负责后厨制作辅助。刘嫂做事踏实,经过培训后已经能熟练切配馅料,让她协助余晚星制作小吃,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各种小吃的制作工艺。
? 阿强:负责打包和外场清洁。阿强手脚麻利,之前的失误也让他意识到打包细节的重要性,余晚星特意强调:“打包时一定要仔细核对订单,调料的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不确定就问,别自己做主。”
? 许明:负责账目管理和订单核对。许明心思细腻,算账越来越熟练,让他记录每一笔营收、核对采购成本,同时在顾客点单后重复一遍订单内容,避免出错。
? 许亮:负责辅助服务和物料补充。许亮年纪小,主要帮忙给顾客端茶倒水、维持排队秩序,同时留意食材、餐具的库存,快用完时及时提醒大家补充。
分工明确后,余晚星又制定了几条简单的“店铺规矩”:
1. 每日清晨到店后,先检查食材新鲜度和厨具清洁情况,确认无误后再开始工作;
2. 制作小吃时,严格按照固定的配料比例和制作流程操作,不得随意更改;
3. 面对顾客的疑问或不满,要第一时间耐心解释、道歉,解决不了的及时告知余晚星,不得与顾客争执;
4. 每日闭店后,各司其职做好清洁工作,食材分类存放,厨具归位,确保后厨和前堂整洁。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分工和规矩,余晚星还让许明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纸上,张贴在后厨和前堂的显眼位置,方便大家随时查看。
第二天一早,按照新的分工和规矩,大家各司其职,小吃铺的运转果然顺畅了不少。牛婶在门口热情地引导顾客:“大家别着急,排好队,很快就能吃到!”刘嫂在后厨有条不紊地切配馅料,每一份馅料的用量都严格把控;阿强打包时,特意对照着墙上的“调料用量标准”操作,再也没有出现失误;许明一边记账,一边核对订单,声音清晰:“李大娘,您点的两个软绵菜包、一碗小米粥,对吗?”许亮则穿梭在顾客之间,及时给大家递上茶水,还时不时地提醒:“刘嫂,韭菜快用完啦!”
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场景,余晚星心里很是欣慰。她知道,规范管理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顾客感受到小吃铺的专业和靠谱,进一步提升口碑。
可就在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临近中午,小吃铺迎来了一波客流高峰,刘嫂负责的馅料制作速度有些跟不上,导致出餐慢了下来,几位顾客开始抱怨:“怎么这么慢啊?我们都等了好一会儿了!”余晚星连忙上前道歉,并帮忙加快制作速度。
她意识到,虽然分工明确了,但大家之间的协作还不够默契,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能及时调整。如何让团队在高峰时段高效协作,成了余晚星需要解决的新难题。一场关于“团队协作”的考验,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