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23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
昔日太阳王路易十四极尽奢华的宫殿,今日迎来了截然不同的主人。
象征着绝对君权的金碧辉煌依旧,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宫廷香水与权谋的气息,而是烟草、皮革、印刷油墨以及一种属于大时代的、紧张而炽热的革命激情。
宏伟的镜厅被临时改造为大会主会场。巨大的水晶吊灯下,原本摆放着皇室家具的区域被撤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简朴而坚固的木制长椅,呈扇形环绕着前方稍高的主席台。长椅上座无虚席,挤满了来自全球五大洲数十个社会主义政党、革命政权和民族解放组织的代表。
他们肤色各异,衣着不同,有的穿着笔挺的制服或西装,有的身着朴素的工装或民族服装,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共同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坚毅神采,眼中燃烧着对未来的期盼。
厅内人声鼎沸,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翻译员在玻璃隔间内紧张工作,将声音同步传递到代表们的耳机中。
主席台后方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第三国际徽记——交叉的镰刀锤子嵌于世界地图之上,周围环绕麦穗与齿轮,两侧是醒目的红色横幅,分别用法语、俄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印地语和汉语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上午九时整,当会议铃声响起,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主席台侧面的入口。
法兰西公社主席、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玛格丽特·卡隆,在路易·波拿巴、薇薇安·特莱姆森、莱昂·儒奥、莫里斯·皮韦尔等联席会议成员的陪同下,步履沉稳地走上主席台。
她身穿一套剪裁精干的深蓝色西装套裙,胸前佩戴着赤色徽章,橙红色的长发挽成利落的发髻,产后略显清瘦的脸庞上,那双紫罗兰色的眼眸锐利如鹰,闪烁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经过休养后更显深沉的力量感。
她的出现,立刻引来了全场雷鸣般、持续良久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她个人坚韧归来的致敬,更是对法兰西公社作为国际革命中心地位的认可。
玛格丽特走到讲台中央,双手扶住台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每一张面孔。
她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让那份肃静和期待持续了片刻,她明白把握会议的节奏,这是两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来自苏宣部的妮可莱拉小姐的“言传身教”。
“同志们!”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有力地传遍整个镜厅,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和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兄弟姐妹们!我代表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宣布第九次第三国际大会,正式开幕!”
掌声再次如潮水般涌起。
待掌声稍歇,她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开幕辞,强调了当前国际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战争阴云密布的严峻形势,呼吁所有革命力量加强团结,共同应对挑战。她的言辞精炼,气场强大,迅速将全场带入到了大会严肃而紧迫的氛围中。
开幕仪式后,会议直接进入第一项,也是最为核心和敏感的议题——
《关于正式确立第三国际军事集团的报告》
工作人员将一份份装订好的报告草案分发到各位代表手中。会场内响起一片翻动纸张的沙沙声,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玛格丽特再次站到讲台前,她手中拿着妮可莱拉精心准备、并经联席会议反复斟酌的讲稿,但她的目光却超越了文稿,直视着在场的每一位代表。
“同志们!”她的声音沉稳而严肃,“我们今日聚集于此,并非为了空谈理想,而是为了面对一个冷酷的现实:自《凡尔赛-柏林条约》缔造的那个不公正、压迫性的体系以来,国际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们新生革命政权的敌视、包围和颠覆企图!”
“德意志的军国主义机器正在全速重整,奥匈帝国的双头鹰企图再次扑向东欧,宗教狂热与犯罪集团的瘟疫在意大利半岛蔓延,远东的军国主义豺狼正磨砺爪牙!和平的幻想早已破灭,妥协退换来的只能是更凶猛的进攻和更彻底的奴役!”
她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紧迫感:
“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分散的、孤立的革命政权,在帝国主义联合绞杀面前,是脆弱不堪的!西班牙同志们的英勇抵抗,意大利同志们正在经历的严峻考验,东方革命统一道路上遭遇的蛮横干涉,都无比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的力量,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或是文化和科学上的,更重要的是军事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铁拳,那么,我们每一个国家的革命成果,都可能被敌人各个击破!”
她停顿了一下,让话语的分量沉入每个代表的心中,然后清晰、有力地宣读了报告的核心提议:
“因此,执行委员会郑重提议:在此次大会上,正式成立‘第三国际军事集团’!这是一个以共同防御和相互支援为核心的革命军事同盟!”
她开始宣读拟议的创始成员国名单,每念出一个名字,都像是在世界地图上钉下一颗红色的图钉:
“我们提议,以下已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主权国家,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
“不列颠联盟、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爱尔兰社会共和国、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瑞典社会主义联邦、挪威工人共和国、冰岛公社、芬兰人民民主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巴西工人党政府、阿根廷人民阵线、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革命政府、哈萨克苏维埃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共和国、印度革命临时政府、印度支那联邦、墨西哥合众国、中美洲联邦、马耳他工人委员会、希腊人民共和国、阿尔及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毛里塔尼亚人民共和国、马里共和国、尼日尔革命委员会、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塞内冈比亚联邦、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塞拉利昂工人党政府、加纳革命委员会、布基纳法索人民阵线。”
这份长长的名单,几乎囊括了当时全球除美、中两大国之外所有公开宣称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政权,覆盖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展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全球红色版图。
“同时,”玛格丽特继续道,语气中带着务实的考量,“鉴于美利坚联合工团与东方革命共和国尚处于国内革命战争的关键阶段,未实现全国统一,提议两国以‘观察员国’身份加入军事集团,享有咨询权和建议权,并在条件成熟时优先转为正式成员。”
宣布完组织架构后,玛格丽特的语气从宣读转为更具感染力的论述。她离开了讲稿的束缚,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扫视全场,开始了她久经打磨的演讲:
“同志们!有人可能会问,成立军事集团,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主动挑起战争?我要明确地回答:不!恰恰相反!我们建立军事集团,正是为了制止战争,为了打破帝国主义者‘分而治之’的幻想,为了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进攻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就意味着要面对我们全体的坚决反击!这,就是最强大的威慑!这就是为和平而进行的、最坚决的斗争!”
她的手臂有力地挥动,仿佛在描绘未来的蓝图:
“这个军事集团,不是旧式帝国主义军事同盟的翻版!它不是用来侵略、用来瓜分世界的工具!它是防御性的,是革命性的!它的最高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它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每一个成员国的革命成果不受侵犯,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军事技术交流、军官培训、联合演习和战略协调!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快速的危机应对和联合干预机制!”
她引经据典,但又紧密结合现实:
“第一次德俄革命的教训早就教导我们,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平是无法乞求的,只能通过斗争来赢得!”
“第一次东方革命的实践也深刻指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掌握了政权,同样要用革命的枪杆子来保卫它!”
“将我们的枪杆子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帝国主义无法忽视的、决定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她的声音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凡尔赛-柏林体系,是建立在压迫和掠夺基础上的旧秩序的残骸!它必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我们今天提议建立的第三国际军事集团,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宣告:一个新的、公正的、属于劳动者的世界秩序,正在诞生!它的基石,不是强权政治,不是秘密外交,而是我们各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革命团结和共同防御!”
“这不是走向战争,而是通向持久和平的必经之路!这不是挑衅,而是我们扞卫革命、扞卫生存权利的最庄严的宣言!”
玛格丽特的演讲,将宏大的战略构想、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充满激情的号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当她的话音落下,镜厅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是对她雄辩的回应,更是对报告内容的高度认同!
在随后进行的投票表决中,结果毫无悬念——全票通过!
当计票结果宣布的那一刻,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代表们纷纷起立,热烈鼓掌,许多人相互拥抱,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这意味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以国家政权为基础的革命军事同盟正式诞生了!
在代表席中,玛格丽特的朋友和战友们反应各异,却都充满了激动与支持:
路易坐在主席台上,看着玛格丽特的身影,冰蓝色的眼眸中充满了骄傲和无限的爱意,他微微颔首,为妻子的魄力和远见深感自豪。
薇薇安依旧保持着冷静,但紧抿的嘴角微微上扬,她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冰蓝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显然已在思考后续繁琐的组织和落实工作。
来自意大利的贝林格用力地鼓着掌,神情激动,他深知这个军事集团对正在北方苦战的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意味着多么宝贵的支持。
来自美利坚的杰克·里德和伊莎贝拉也非常兴奋,虽然联合工团只是获得了观察员国的席位,但伊莎贝拉紧紧握着麦克的手,仿佛看到了未来北美革命得到强援的希望。
来自东方的周科长、唐茗、陈雅、宋希等人虽然表情相对内敛,但眼中都闪烁着振奋的光芒。
周科长与身边的代表低声交换着意见,显然在评估这一重大举措对东方战局的深远影响。唐茗轻轻抚摸着腹部,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陈雅则几乎要跳起来,被身边的张振宇轻轻按住,但脸上的兴奋掩藏不住。
妮可莱拉倒没有在她的代表团席位上入座,反倒是坐在新闻记者席,看着自己参与起草的报告获得通过,棕红色的眼眸闪闪发光,立刻低头飞速记录着这历史性的一刻,准备为《平等报》写下最激昂的报道。
镜厅内,掌声、欢呼声、各种语言的祝贺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巨大的水晶吊灯的光芒,仿佛也因这历史性的时刻而更加璀璨。
玛格丽特站在讲台中央,沐浴在这象征着团结与决心的声浪中,紫罗兰色的眼眸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旧世界秩序崩塌的曙光,和一个由联合起来的革命力量共同扞卫的新世界的雏形。
第九次第三国际大会,以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决议,拉开了彻底改变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