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深秋的夜晚,空气清冽,夜空如洗,繁星格外清晰明亮。家中二层书房的露台上,顾言澈和苏念晴裹着柔软的羊毛披肩,并排躺在舒适的躺椅上,仰望着浩瀚的星空。屋子里,苏苏正在和华盛顿的同事进行视频会议,顾安则在房间戴着耳机调试他最新的代码。城市的灯火在远处温柔地闪烁,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
荣休后的生活,已经平稳地度过了几个月。最初的仪式感过后,日子沉淀为一种舒缓而充实的节奏。他们渐渐习惯了没有固定日程表、没有deadline催逼的自由。此刻,万籁俱寂,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彼此平稳的呼吸声。
“看,北斗七星,还是那个样子。”苏念晴指着北方天空那熟悉的勺状星座,轻声说。几十年来,无论他们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抬头,总能找到这个不变的坐标。
“嗯,”顾言澈应道,目光在银河的淡淡光带中游移,“猎户座也升起来了。时间真快,又到冬天了。”
这样的对话,平常而安宁。他们没有刻意去总结一生,没有感慨万千地回顾峥嵘岁月,只是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并肩仰望星空的静谧。
“下个月去托斯卡纳的机票和民宿,我都订好了。”苏念晴翻看着手机里的确认邮件,语气带着期待,“那家农庄有很好的葡萄园,据说秋天的景色美得不像话。我们可以每天散步、看书、喝酒,什么都不用想。”
“好。”顾言澈嘴角浮现笑意,“记得带上那本一直没时间看完的《生命是什么》,薛定谔的。这次,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重读一遍了。” 荣休后,他们终于可以读那些“无用”却有趣的闲书,去那些与工作无关却心向往之的地方。
“今天收到姜宇的邮件,”顾言澈像是想起什么,说道,“他那个关于肿瘤异质性的项目,好像有了突破性进展,正在准备投《自然》。这小子,干劲十足。”
“戴维也发来了他女儿画的第一张‘全家福’,’苏念晴笑着拿出手机分享照片,“画得歪歪扭扭,但特别有童趣。时间真快,他们的孩子都这么大了。”
他们平静地谈论着学生们的近况,如同关心着远行子女的父母。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学术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幸福,都继续丰富着他们的生命,连接着他们的现在与过去辉煌的学术生涯。
“苏苏上周说的那个关于AI伦理的项目,听起来很有挑战性,但也很有意义。”顾言澈说。
“是啊,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路,眼神都发亮。”苏念晴语气欣慰,“顾安也说,他下个学期想选修哲学课,觉得对思考技术伦理有帮助。孩子们都在探索自己的可能性,真好。”
他们的话题,从托斯卡纳的阳光,到学生的最新论文,再到儿女的生活选择,琐碎而平凡,却充满了生活具体而微的温度。这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重心——关注彼此的安康,享受相处的时光,欣慰于学生的成长,祝福着儿女的探索。没有宏大的目标,只有对日常点滴的珍视和对未来微小确定的期待。
“有时候觉得,”苏念晴望着星空,轻声说,“我们的一生,就像这满天繁星中的一颗。发光过,也彼此照耀过,最终会融入这片广阔的背景里。但重要的是,我们真实地、努力地、有爱地活过,并且,我们发出的光,或许曾照亮过其他星星的旅程。”
顾言澈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心温暖。“嗯。故事从来不会有真正的结局。我们的故事,化入了姜宇、戴维他们的故事里,化入了苏苏、顾安他们的故事里。生命就是这样,一波一波,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静静地依偎着,望着无垠的星空。宇宙沉默而浩瀚,个人的生命在其面前不过一瞬。但此刻,充盈在他们心中的,不是渺小感,而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与圆满。他们奋斗过,爱过,创造过,也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他们与时代共振过,也回归了生活本身。
夜渐深,繁星依旧闪烁,如同无数个过去的夜晚,也如同无数个未来的清晨。对于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人生的长篇巨着似乎翻过了最为波澜壮阔的章节,但生活这本更厚、更耐人寻味的书,仍在一页一页,平静而温暖地展开。故事,还在继续。而最好的部分,或许就是这繁星之下,彼此陪伴的、寻常却珍贵的每一个当下。
(全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