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安顿妥帖,摩托也骑得顺手,何雨柱这日子过得是越发滋润。可随着三家饭馆生意越来越红火,需要他定夺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老是靠伙计传话或者自己骑着摩托几个店来回跑,渐渐就显得有些耽误事了。尤其是有些紧急的供货问题或者突发状况,信息传递不及时,可能就会造成损失。
这天,西单分店那边一批紧俏调料断货了,马华派人骑自行车跑到北新桥老店找何雨柱请示,等何雨柱得到消息再联系上供应商,半天工夫已经过去了。何雨柱看着窗外,琢磨着这事儿,脑子里灵光一现——得装部电话!
这念头一出,立刻就变得无比迫切。在80年代初,私人安装电话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身份和实力的象征!审批手续繁琐,费用高昂,一般家庭想都不敢想。
但何雨柱是谁?他如今财大气粗,又有着三家实体店做背书,更重要的是,他认识的人脉早已不是四合院那个层面了。他想起前阵子跟区里工商局一个有点实权的科长吃饭(就是当初想找他麻烦反被他“说服”的那位),对方曾提过一嘴,说有门路可以优先安排安装电话。
说干就干!何雨柱立刻翻出那科长留下的联系方式(一张写着办公室号码的纸条),骑着摩托就去了区工商局。他没空手去,顺手在百货大楼买了两条“中华”烟用报纸包着。
找到那科长办公室,寒暄两句,何雨柱直接把装着烟的报纸包往办公桌底下不经意地一塞,开门见山:“王科长,有个事得麻烦您。我这开了几家小店,业务联系实在不方便,想装部电话,您看……”
那王科长摸了摸桌下的报纸厚度,脸上笑容热络了几分:“何老板生意做大了,确实需要!私人电话现在是比较紧张,不过像你这样的个体经营户,属于政策鼓励对象,我们可以优先考虑,向电话局推荐一下!”
有了这“优先推荐”,后面的事情就顺利多了。何雨柱拿着工商局开的证明,又跑了几趟电话局,填表、缴费(初装费加上押金,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何雨柱眼都没眨)、排队登记……虽然过程依旧繁琐,但在“有关系”和“肯花钱”的双重作用下,效率已然高出普通人不少。
折腾了将近一个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电话局的安装工人终于扛着线缆和设备,敲响了何雨柱东直门新家的门。
“请问是何雨柱同志家吗?安装电话!”工人在门口喊道。
这一嗓子,不仅何雨柱听到了,左邻右舍好几家都听到了。这年头,私人安装电话绝对是爆炸性新闻!立刻就有好几颗脑袋从隔壁阳台、对面窗户探了出来,好奇又羡慕地看着这边。
何雨柱心里得意,面上却故作淡定地打开门:“是这儿,辛苦几位师傅了。”
工人们进屋,拉线、钻孔、安装黑色的拨号电话机、测试……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当那部崭新的、带着数字转盘的黑亮电话机稳稳地坐在客厅靠墙的置物架上时,何雨柱感觉整个屋子的格调都提升了不少。
“何同志,电话装好了,号码是xxxxxx,您试试。”安装工人递过一张写着号码的卡片。
何雨柱接过卡片,看着上面那串属于自己的数字,深吸一口气,怀着一种新奇又激动的心情,拿起沉甸甸的听筒,放在耳边,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清晰拨号音。他按照工人指导,尝试着拨通了自己北新桥老店旁边小卖部的公用电话(他提前跟人说好了)。
“喂?老刘吗?我何雨柱!”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何雨柱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带着一股子压不住的兴奋和显摆,“对!就用我家新装的电话打的!怎么样?清楚吧?哈哈哈!以后找我就打这个号!号码是xxxxxx,你记一下!”
他故意报号码的声音很大,确保门口可能还没散去的邻居能听见。
挂断电话,何雨柱看着那部电话,越看越喜欢。这玩意儿,太方便了!以后店里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他;联系供应商、谈事情,也不用再跑来跑去;甚至……他脑海里已经开始盘算,是不是给三家店也都装上电话,弄个“内部网络”?
他成了这片居民楼里,第一批安装私人电话的人!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小区里传开。何雨柱“柱爷”的名头,在这新环境里,也算是初步立住了。
安装电话,业务联系更方便!
何雨柱的商业版图,随着这根电话线的接通,进入了一个信息传递更快捷、管理更高效的新阶段。他也再次用实力证明,只要有钱有关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