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在图书馆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他时常在整理资料时,看到关于“共赢”战略的报道——从非洲稻田里的江山稻种,到欧亚贯通的跨境铁路,再到全球廉洁监督云平台的实时数据,这些具象的成果,让他对“务实为民”有了新的认知。有一次,社区组织居民参观“汉文化海外交流成果展”,他也跟着去了,看着展柜里E国儿童绘制的“共赢稻田”画作、非洲农民手写的感谢信,他站在原地沉默了许久,指尖轻轻拂过展柜玻璃,像是在触摸一个曾被自己忽略的、更广阔的世界。
与此同时,林天正忙着统筹两项关键工作:一是推动“全球共赢发展基金”向“民生微项目”倾斜,资助海外社区建设学校、诊所;二是深化国内“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在县域层面推广“大数据+基层监督”模式,防范“微腐败”反弹。赵东来、孙连城等提干干部各司其职,赵东来牵头的“治安联动机制”在春节前成功化解12起跨省涉稳隐患,孙连城的“社区服务升级计划”让30个城市的老旧小区用上了智能养老设备,整个中枢团队运转得高效而有序。
开春后,高育良在图书馆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整理历年“反腐倡廉”案例资料,供社区开展廉洁教育使用。在翻阅那些因权力滥用、利益输送落马官员的卷宗时,他偶尔会看到自己当年案件的相关记录,字迹早已泛黄,却仍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往的偏差。有天傍晚,他在整理林天主导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案例时,看到汉江物流黑恶团伙被打掉、商户资金返还的报道,配图里商户们举着“感谢清正执法”的锦旗,脸上满是笑容。他放下资料,走到窗边,望着外面万家灯火,轻声叹了口气:“原来老百姓要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宏大的口号,只是一份踏实的日子。”
林天偶尔会从社区反馈中得知高育良的情况——知道他认真整理资料,知道他会帮来图书馆的老人查“共赢”项目的新闻,知道他从未再过问政事,只是安静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没有过多关注,只是在一次部署“基层廉洁教育”工作时,跟下属提了句:“案例教育要注重‘以史为鉴’,既要讲清楚错误的代价,也要给人反思和改正的空间,这样才有意义。”
这年夏天,“全球共赢协作网络”迎来新成员——南太平洋的两个岛国正式加入,合作项目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林天在视频签约仪式上,与两国领导人共同按下启动键,屏幕里传来岛国渔民欢呼的声音。仪式结束后,他走到办公室外的露台,看着远处的夕阳,想起多年前在江山的稻田里,第一次感受到“让粮食增产”带来的踏实感。如今,这份踏实感,早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高育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正帮一个小学生查找关于“江山稻种”的资料。小学生指着图片里金黄的稻田问:“爷爷,这些稻子真的能种到非洲去吗?”高育良愣了愣,然后温和地回答:“能,只要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地去做,就能让更多地方长出好粮食。”小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着资料跑开了,留下高育良看着图片里的稻田,眼神里满是平静。
一东一西,一忙一静,两种人生轨迹,却在无形中印证着同一个道理:唯有坚守初心、务实前行,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林天知道,未来的“共赢”之路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身边的团队始终保持着这份“踏实劲”,只要更多人能明白“为民”的真谛,这条大道,就会一直向前延伸,通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