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林家小院,清风拂过稻穗,泛起阵阵涟漪。林天特意邀请林老爷子、沈老爷子、叶老爷子,还有退休老领导齐聚一堂,围坐在庭院的石桌旁,核心议题便是“共赢”事业的人才传承——推荐有能力、有品德的家族后代,加入基层与海外项目历练。
刚落座,老领导便开门见山:“‘共赢’要走得远,得靠一代代人接棒。咱们今天聊家族后代,不是搞‘特殊照顾’,而是要把‘德才兼备’的标准落到实处,让真正愿意干实事的年轻人上来。”
林老爷子率先点头,看向林天:“我家那两个孙辈,一个在基层做乡村振兴,一个在农科院研究稻种,这两年没少跟着项目组跑田间,性子踏实,没一点娇气。但能不能担重任,还得你和老领导把把关,看他们的能力和心性够不够。”
沈老爷子也接过话:“佳怡的堂弟,现在在海外汉文化宣传队做翻译,去年在南美协调皮影戏巡演,不仅语言过关,还主动帮当地孩子办汉语角,群众口碑不错。不过他经验浅,得让他去更苦的项目点磨一磨,看看能不能扛住压力。”
叶老爷子则提到了叶紫涵的表弟:“这孩子学的是数字技术,去年跟着‘数字共赢’项目去了偏远地区,帮村里搭建宽带网络,还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有次设备出故障,他在山上蹲了两天两夜抢修,没喊一句累。但年轻人容易急功近利,还得教他沉下心,把‘为民’放在第一位。”
林天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随后拿出几份基层与海外项目的人才需求表:“各位老爷子推荐的后辈,我都让周正查过日常表现——林家长辈在农科院的研究成果,已应用到3个非洲项目;沈家后辈在南美的汉语角,带动了200多当地民众学中文;叶家后辈抢修宽带的事,基层报告里特意表扬过。”
他顿了顿,看向老领导:“但光有实绩还不够,我计划让他们先去‘共赢青年人才学院’参加专项培训,重点补‘品德课’——比如去贫困县做民生调研,去海外项目点做志愿者,通过实践考察他们的责任担当和底线意识。培训合格后,再分配到基层或海外的关键岗位,由赵东来、陆亦可这些老骨干带教。”
老领导对此十分认可:“这个安排好,‘磨’才能出人才。当年你在江山蹲点,也是从最苦的活干起,才摸清了农民的需求。这些后辈有家族的初心传承,再经实践打磨,才能真正成为‘共赢’的接班人。”
几位老爷子也纷纷赞同。林老爷子笑着说:“就该让他们多吃苦,不能让他们觉得靠家族就能走捷径。只有自己干出成绩,才能对得起‘共赢’这两个字。”叶老爷子补充道:“还要让他们记住,岗位不是‘光环’,是‘责任’,不管到哪儿,都要像天伦当年那样,心里装着老百姓。”
谈话结束时,夕阳已染红半边天。林天送老领导出门,老领导拍着他的肩膀叮嘱:“人才传承是大事,既要选对人,也要教好人。这些后辈是‘共赢’的未来,更是咱们国家的未来,你一定要把好关。”
林天点头回应:“您放心,我会把‘德才兼备’的标准刻在心里,让更多有能力、有品德的年轻人站出来,接好‘共赢’的接力棒,让这条惠及全球的道路,一代代走下去。”
回到小院,林天看着庭院里的“迷你稻田”,想起几位老爷子提到的后辈,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共赢”的初心需要传承,而这些带着家族温度、兼具能力与品德的年轻人,终将成为新的力量,在基层与海外的土地上,续写“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