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高宗征伐鬼方,三年才攻克,不可任用小人。
含义: 成功需经历艰苦努力(如三年克之),但不可任用小人(小人勿用),否则功亏一篑。象征成功中需持之以恒,且远离奸佞。
九三故事:
历丘城的安宁,在第五个年头被北方传来的急报打破。
烽火一夜之间沿着边境燃起,狼烟直冲云霄。来自草原的蛮族“鬼方”,趁着秋高马肥,大举南下,劫掠边境村庄,烧杀抢掠,其势汹汹。
侯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如铁。
“侯爷!鬼方欺人太甚!”孟贲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声如洪钟,“末将请为先锋,率精兵直捣其王庭,必斩其酋首献于麾下!”
他身后的将领们也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渴望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扞卫历丘的尊严,也证明自己的武勇。
“孟将军稍安。”既济端坐主位,面容沉静,唯有眼底深处跳跃着一丝离火般的锐光。他面前摊开着边境送来的羊皮卷,上面粗略勾勒着鬼方骑兵的动向和受害村庄的位置。
“鬼方居无定所,来去如风,其民自幼在马背上长大,弓马娴熟。我军虽勇,然多为步卒,且历丘初定,粮草辎重储备有限。”既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厅内的躁动,“若贸然深入草原,寻求决战,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一旦粮道被截,或陷入重围,则危矣。”
(分析敌我形势,反对冒进,体现持久战思路)
孟贲急道:“那难道就任由他们肆虐边境?百姓何辜!”
“自然不能。”既济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边境线,“然征伐之事,岂能只凭一时血勇?鬼方势大,非一日可平。当效古之贤君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此战,贵在持久,贵在稳健。”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将:“传令!边境各村,实行‘堡寨联防’,坚壁清野,百姓迁入坞堡或后撤。我军以精锐骑兵为游弩,袭扰其小队,断其补给,却不与之主力决战。步卒依托城寨,层层设防,消耗其锐气。同时,广派哨探,绘制详尽的草原地图,摸清其部落分布与水源之地。”
这是一套完全不同于孟贲所想的策略,不求速胜,但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制定“三年克之”的长期战略)
军令下达,边境的战事顿时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态势。
鬼方骑兵呼啸而来,却往往扑空,或是遭到小股精锐骑兵的冷箭袭扰,难以捕捉到主力决战的机会。他们试图强攻坞堡,却在那一道道依山傍水、戒备森严的防线前撞得头破血流,付出惨重代价。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这场征伐,果然如既济所预料,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第一年,是艰难的防御与适应;第二年,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反击与蚕食;到了第三年,历丘军队已渐渐熟悉了草原作战,开始在局部占据主动。
这三年里,既济极少亲临最前线,他坐镇历丘,统筹全局,确保后勤补给,稳定后方民心。但他每隔几日,必会收到前线详报,对战场态势了如指掌。
三年的鏖战,不仅是对军队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军中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当战事陷入僵持,伤亡不断出现,粮秣消耗巨大时,一些原本就心存浮躁的将领,渐渐失去了耐心。
(描写三年征战的漫长与艰辛)
这一日,既济正在书房研究最新的前线地图,亲兵来报:“侯爷,偏将费仲求见,言有破敌良策献上。”
费仲此人,原是历丘一小吏,颇通文墨,能言善辩,在既济治理历丘后投效,因办事机敏,被提拔至军中负责一部分文书辎重事宜。
“让他进来。”
费仲躬身入内,脸上带着谦卑而热切的笑容。他并未先谈军务,而是从怀中取出一个精心包裹的锦盒,双手奉上。
“侯爷为国操劳,身系重任,小人偶得一支百年山参,特献于侯爷,聊补心神。”
既济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没有去接那锦盒,只是淡淡道:“费偏将有心了。还是说说你的破敌良策吧。”
费仲见状,连忙收起锦盒,凑近几步,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神秘与兴奋:“侯爷,鬼方主力如今被牵制在黑石山一带。小人探得一条隐秘小路,可绕至其侧后。若派一支奇兵,经此路突袭其王庭眷属所在,鬼方必阵脚大乱,前线可一击而破!届时,侯爷必将名震北疆!”
(费仲献“捷径”,暗示其“小人”属性)
既济目光锐利地看向他:“此路你可曾亲自勘察?地形如何?能否通行大队人马?鬼方在此路上有无哨卡?其王庭位置,情报可否准确?”
一连串的问题,让费仲额头微微见汗,他支吾道:“这……此乃小人重金购自一胡商之情报,想必……想必是可靠的。为求速胜,些许风险,值得一冒!”
“胡商?”既济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军国大事,岂能建立在‘想必’与‘重金购买’的情报之上?此策听起来诱人,实则如同沙上筑塔,一旦有误,奇兵深入险地,必是全军覆没之局。你可知晓?”
费仲被既济的目光看得心底发寒,但仍不死心:“侯爷,三年征战,耗费钱粮无数,将士亦疲……若能早日克定,岂非……”
“住口!”既济猛地一拍案几,声色俱厉,“伐鬼方之难,在持久克刚。尔等只知速胜之利,不见冒进之危!此等言论,乱我军心!”
他盯着冷汗涔涔的费仲,一字一句道:“小人用则功溃,勿用! 念你初犯,降为普通书吏,下去吧!”
费仲面如土色,狼狈退下。
(既济斥责费仲,明确“小人勿用”原则)
既济余怒未消,对身旁的亲兵统领道:“传令孟贲及其他将领,严查军中此类浮躁言论,再有妄言速胜、献投机取巧之策者,严惩不贷!此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命令传出,军中为之一肃。孟贲等人虽渴望决战,但也深知既济之策乃是老成谋国之言,遂按下焦躁之心,继续执行既定的消耗战略。
战争的转折,终于在第三年的深秋到来。
持续的消耗战,使得鬼方物资匮乏,内部部落矛盾滋生。而既济的军队,则在漫长的磨砺中愈显坚韧。既济看准时机,命令养精蓄锐已久的主力部队,在黑石山一线发动了决定性的反击。
此时的鬼方,已是强弩之末。在历丘军队有条不紊的进攻下,防线迅速崩溃。经数场激战,鬼方主力被击溃,其酋长率残部远遁漠北,数年内再无力南犯。
(三年期满,稳健策略终获全胜)
凯旋之师回到历丘,全城欢腾,万人空巷。
犒赏三军的宴席上,有功将士依序受赏,人人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孟贲因三年间稳扎稳打,屡立战功,被既济当众擢升为镇北将军,独当一面。
就在宴席气氛最热烈之时,已被贬为书吏的费仲,又换了一副面孔,端着酒樽,挤到既济面前,满脸堆笑,言语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并隐晦提及自己此前“献策”之功,希望能重回军职。
既济看着他那谄媚的嘴脸,心中厌恶至极。他并未发作,只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平静而清晰地说道:
“今日之功,乃我将士三年浴血,用命搏杀而来!历丘赏罚,唯有军功与实干,不纳谗言与珍宝。”
他目光如炬,扫过费仲,也扫过全场:“伐鬼方之难,在持久克刚。小人用则功溃,勿用! 此言,非独对一人,乃是对我等所有人的警醒!望诸位谨记!”
费仲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仓皇退下。众将领闻言,心中凛然,对既济更是敬佩。
(凯旋后再次强调“小人勿用”,巩固胜利成果)
经此一役,既济在历丘的威望达到顶峰。军中军政更加清明,人人皆知侯爷赏罚分明,只认忠勇,不纳谄媚。
夜深人静,既济独自登上历丘城墙,望着北方已然平息的边患,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更加沉静。
“成功贵在恒,小人勿用,如防火于未燃。”
他深知,征伐外敌固然艰难,但识别并远离内部的“小人”,防止胜利果实从内部溃败,同样是守成路上不可或缺的智慧。这三年征战的最终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对他用人原则和持久心性的最好验证。
讲述了既济治理下的历丘城遭遇北方蛮族“鬼方”大举侵扰。面对部将急于求战的心态,既济冷静分析敌我形势,采取稳扎稳打、持久消耗的战略,历时三年方将鬼方主力击溃,迫其远遁(三年克之)。征战过程中,偏将费仲等企图以投机取巧的“捷径”和谄媚手段谋取晋升,被既济敏锐识破并严词斥退,明确申明“小人用则功溃,勿用”的原则。凯旋之后,既济依然坚守此道,赏罚分明,只擢升忠勇将士,彻底杜绝谄媚之徒的晋升之阶,使得历丘军政愈发清明。此段经历深刻阐释了既济卦九三爻辞的智慧:成就大功业必然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三年克之),而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警惕并远离那些巧言令色、投机取巧的“小人”(小人勿用),方能确保胜利果实不至从内部溃散,从而实现持久的成功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