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深握着何粥粥的手,引导她的指尖去触摸一块粗糙的麻布。她的手指依旧被动,眼神依然茫然,与数月前他们第一次进行这种基础触感训练时,几乎别无二致。
然而,执行着这熟悉动作的周深,内心却已是一片截然不同的风景。
他清晰的记得,第一次何粥粥做这些基础训练时的情景。那时,他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的希望,每一次训练都像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探索。
他会因为何粥粥一个无意识的眨眼、一次轻微的手指颤动而心跳加速,急切的在康复日记记录下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赋予其重大的意义。那时的希望,是炙热的,急切的,像一个被吹得很大、色彩斑斓的肥皂泡,美丽却无比脆弱,时刻担心着它会骤然凝聚。
每一次挫折,都会在他心中引起剧烈的震荡,失望与焦虑如影随形。
而现在,他依然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说着同样简单的词汇,但内心深处,却是一种风暴过后的平静与坚韧。希望的形态,已然改变。
它不再是一个小心翼翼捧在手心、害怕随时会摔碎的水晶球。那样的希望太过精致,也太过易碎,经不起现实残酷的磕碰。
如今的希望,更像是一颗被深埋底下的种子。它不再耀眼,不再提供即时的反馈,甚至无法确定它是否还活着,是否真的能够破土而出。
它需要的是黑暗中漫长的等待,是持续不断的、看似徒劳的浇灌,是相信生命本身韧性的、近乎固执的耐心。
周深不再急切地期盼何粥粥立刻给予回应。他摇晃摇铃,只是为了让她感知声音的存在;他指着鼻子说:“鼻子”,只是为了在她混沌的感知世界中,在此种下这个词汇的印记;他引导她触摸不同的材质,只是为了维持她与这个世界最基础的感觉连接。
他做着这一切,不再是为了尽快看到成果,而是因为,这是他选择的道路,是他表达陪伴的方式。
这是一种认清了现实残酷真相后,依然选择前行的、更深刻的坚持。他明白了康复之路的反复无常,接受了进步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出现倒退的现实。
也正因如此,他不再将情绪的砝码完全压在何粥粥每天的表现上。她今天有了一点反应;很好;她明天毫无进展,甚至更加封闭,也没关系。
他依然会在这里,做他该做的事。
这种心态的转变,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平和。周深发现自己能够更细致的观察何粥粥的状态,而不是急于从她身上寻找希望的证据。
他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她的呼吸细微的变化,她眼神停留时间的长短,她肌肉的微小紧张或放松。他不再是一个焦虑地期待者,更像是一个沉静的观察者和稳定的守护者,
希望,从未消失,只是转化了形态。它从一种对外在结果的强烈期盼,内化成了一种内在的、近乎信念的稳定力量。
它支撑着周深,在看不到光亮的隧道里,依然能保持步伐稳定,依然能心无旁骛的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
他给何粥粥喂饭的动作更加耐心,擦脸的动作也更加轻柔,陪伴在她身边时,气息也更加沉静。这种稳定感,似乎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何粥粥。
她虽然依旧很少给予主动回应,但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发作明显减少了,大多数的时候,她只是安静的待着,像是在无声的吸收着这份稳定的陪伴。
周深想,或许这就是爱的另外一种形式。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不是急切渴望回应的付出,而是在认清生活的所有艰难之后,依然选择日复一日的、平静地、坚韧的守候。
就像守护一颗深埋的种子,你无法催促它生长,只能提供土壤、水分和阳光,然后,将一切交给时间,并抱着最漫长的耐心。
这颗希望的种子能否发芽,何时发芽,已不是他能控制的事。他能做的,只是在这片土地上,做一个不离不弃的守望者。
而这本身,就已经赋予了这段艰难旅程的特殊意义。心境不同,脚下的路,似乎也不再那么崎岖难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