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你信我吗?”燕澈看着苏寻衣。
“不过,我需要一些黄金,还得麻烦姐准备。”
“黄金?”苏寻衣疑惑,“要多少?作何用处?”
“三块,足矣。”燕澈成竹在胸。
“姐,你且信我,明日过后,他们自会开垦荒地的。”
尽管满腹疑虑,苏寻衣还是依言备好了黄金。
她知道燕澈素来稳重,不会无的放矢。
当晚,燕澈带着黄金悄然返回河东村。
他先去看了看以前的破屋——那里曾是他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地方。
虽然如今他们已在杏花村中有了像样的住处,但燕澈仍时常回来打扫这间破屋,这里承载着他太多的记忆。
燕澈带着几个可靠的人,在河东村的三处荒地里悄悄埋下了黄金。
他特意选择了赵老六、钱老七等几户当年欺辱他们最甚的人家的荒地。
“赵老六啊赵老六,”燕澈在埋下最后一块黄金时,冷冷一笑,“当年你放狗咬我时,可曾想过有今天?”
做完这个,燕澈特意去赵老六家附近说荒地有黄金,是个风水宝地,没准能挖到。
这些话让赵老六听了去,连夜上山开荒。
第二日清晨,河东村传出一件奇事。
村民赵老六在自家荒地里挖出了一块黄澄澄的金子。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飞遍全村。
赵老六捧着那块金子,在村口逢人便炫耀:“我就说那片荒地有宝气,今早一锄头下去,就挖出这个。”
村民们将信将疑,但亲眼见到真金白银,不由得心动起来。
不少人开始琢磨着,是不是也该去自家荒地碰碰运气。
第二日,更神奇的事发生了。
村民钱老七也在自家荒地里挖出了黄金。
这下全村都沸腾了。
人们纷纷扛起锄头奔向自家的荒地,就连那些原本坚决反对开荒的村民也坐不住了。
荒地上人头攒动,锄头挥舞得比干活时还卖力。
第三天,当孙老八家又挖出黄金的消息传来时,河东村彻底疯狂了。
天还没亮,荒地上就挤满了挖宝的村民,大家都盼着能挖到意外之财。
苏寻衣站在杏花村的山坡上,远远望着对面热火朝天的景象,终于明白了燕澈的计策。
“好个燕澈。”她又是好笑又是感慨,“这法子真是,出其不意。”
这时燕澈悄然而至,面带得色:“姐,现在可信了?
当初你花高价,他们还不乐意。
这下好了,这不有现成的免费劳动力吗?”
“你这是在他们的荒地里埋了黄金?”苏寻衣问。
燕澈点头:“我让人在几户带头反对的村民地里各埋了些黄金。
这些人生性贪婪,见别人得利,必定眼红。
一传十十传百,不用我们催促,他们自会抢着开荒。”
他冷笑道:“这些人当年如何欺辱我和奶奶,姐,你也是是知道的。
奶奶病重时,我跪在赵老六家门口讨碗热粥,他竟放狗咬我。
钱老七更不是东西,奶奶咳嗽得厉害,想向他家借点蜂蜜润喉,他竟说我们晦气。”
燕澈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
那些年被欺辱的往事,至今想起仍觉心痛。
苏寻衣轻叹一声,拍拍他的肩:“都过去了。
你现在有了功名,奶奶也能享福了。”
“所以这次,我既要帮姐解决难题,也要给他们个教训。”
燕澈平复情绪,继续说道,“等他们开垦完荒地,发现再也挖不出黄金时,姐再出面低价收购这些土地。
他们白忙一场,还得把地卖给我们,这才是最解气的。”
果然,挖了五六天,再没有新的黄金出土。
村民们这才发现,可地已经开垦,总不能荒着。
眼看着快过年了,苏寻衣看着时机到了。
腊月的寒风卷着枯叶,在河东村的荒地上空打着旋儿。
村民们依旧在自家地里埋头苦挖,但最初的热火朝天已经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动作。
锄头起落间,带起的只有泥土,再不见黄澄澄的金子。
“这都挖了快五六天了,屁都没有。”赵老六把锄头往地上一扔,气喘吁吁地坐在田埂上。
钱老七也泄了气,抹了把汗:“难不成真没有了?”
可看着已经开垦好的荒地,谁也不愿承认白忙活一场。
村民们互相打气:“再挖挖,说不定明天就挖到了。”
这时,苏寻衣带着两个伙计来到了荒地。
她穿着一件绛紫色的袄子,在这片灰黄的土地上显得格外醒目和贵气。
“哟,各位叔婶们,忙着挖地呢。”
苏寻衣笑容温和,“眼看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寻衣我呀有个提议。
你们也知道我缺竹子,这些开垦好的地,我看现在冬天了,你们也种不了什么农作物。
不如我按市价租了,大家拿了钱也好过年。”
村民们面面相觑,没人接话。
苏寻衣继续道:“一亩荒地市价是二两银子,不过嘛,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
过年了嘛,我愿意多出一两,也就是三两。
现银结算,绝不拖欠。”
这个价格其实相当公道,若是平时,村民们早就抢着卖了。
可如今,他们总觉得地里还藏着黄金,舍不得就这样出手。
赵老六第一个跳出来:“不卖,谁知道你是不是看中了地里的宝贝。
你别以为你前几天买了我们村的竹子,我就不知道你不安好心了?”
钱老七也附和:“就是,我们辛辛苦苦开垦的地,凭什么便宜卖给你?”
苏寻衣不慌不忙:“三两,已经不便宜了。
你们现在出去问问?去打听打听,哪里会有人花高价租?
也就是我们杏花村跟河东村是邻居。
既然各位不愿意,那就算了。
只是提醒一句,若是过了年,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
她转身欲走,几个原本就对她没有太大敌意的村民犹豫了。
“苏娘子留步。”一个老农叫住她,“我家的地愿意租给你。”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最终,约莫三成的村民当场签了契约。
拿着白花花的银子欢天喜地的去镇上准备年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