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地下基地,龙国最深的秘密所在。
数百米厚的岩层与合金之下,隔绝了阳光与喧嚣,只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渴望。
此刻。
总负责人秦卫兵,正站在这座钢铁巨兽的心脏。
冰冷的合金墙壁上,幽蓝色辉光在能量回路中明灭,空气里弥漫着高能设备运转时特有的臭氧气息。
顶尖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行色匆匆,白色研究服的幽光下,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群大脑。他们胸前都烙印着相同的项目徽章,一团被龙形闪电环绕的炽热火焰。
项目代号:轩辕。
取自华夏人文始祖之名,意为开创纪元,点燃文明之火。这是一个赌上国运的计划,一个试图将神话变为现实的伟大工程。
然而。
做出这个决定的代价,只有秦卫兵自己知道。
当他站在最高级别的项目会议上,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由那位消失了整整二十年的人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时,他的脑海中,一道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刚刚消失:
【警告:您已下达火种级国运决策:任命马英昆。】
【本次决策将锁定您全部的基建点,并预支未来一年的所有收益作为抵押。】
【若决策被证伪,项目将遭受重创,您的账户将被永久冻结,所有被锁定的点数与未来收益将被清零。若决策成功,将根据项目贡献度获得巨额回报。】
足以容纳三百人的大型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一位头发花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王崇德院士,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他低声对邻座的人说道:“老李,这太儿戏了。二十年的理论代差,不是靠当年的名望就能弥补的。秦总这次的决定,太感性了。”
邻座那位以严谨着称的长江学者李振华教授,则干脆合上了摆在面前、关于马英昆的背景资料夹。
只听“啪嗒”一声轻响,在这死寂的会场里显得格外刺耳。他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冷淡地回应:
“我花了半小时读这份资料,感觉像在考古。恕我直言,我们是在攻克人类未来的能源问题,不是在搞情怀和追忆。”
无声的抗议,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具分量。那是一种精英阶层对“外行领导内行”的本能抵触,是对一个传奇褪色后的深切怀疑。他们尊敬过去的马英昆,但无法信任眼前的这个古人。
质疑,终于在第一次技术攻坚会上,以无可阻挡之势爆发了。
“马首席,”一位负责模拟计算团队的资历深厚的老研究员站起身,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客观而恭敬,但字里行间的焦虑却无法掩饰,“我们团队被一个关于等离子体边界湍流抑制的难题卡了整整三个月。”
“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超过三万七千次超算模拟,所有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死胡同,能量泄露无法被有效控制在阈值以下。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瓶颈。”
他阐述完毕,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马英昆身上。
不等马英昆开口,之前那位李振华教授便身体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咄咄逼人:
“马首席,感谢张工的报告。我想,现在大家需要的不是方向性的指导,而是具体的理论方向,甚至是可供我们验证的计算模型。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
考验的时刻,到了。
秦卫兵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马英昆。
看着那个剃净胡须、换上研究服的身影,秦卫兵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他赌上了自己的前途和系统的未来,成败,就在此一举。
当马英昆站起走向白板时,他那双重新燃烧起火焰的眼睛,让秦卫兵紧握的拳心渗出了汗水。
马英昆没有去看墙上悬挂的、布满复杂公式和模型的全息投影图,也没有碰桌上任何一台终端设备。
在众人惊疑的注视下,他只是走到了那块看似最原始的白板前,捡起了一支白色粉笔。
“你们的思路,被传统托卡马克装置的框架束缚了。”
他的声音不大,甚至有些沙哑,却像一道惊雷,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磁场不是水坝,而是河流。面对湍流,与其拼命围堵,不如因势利导。”
话音未落,他已转身。粉笔的尖端,在光滑的白板上留下第一个白点。
“沙沙……”
粉笔划过白板的沙沙声,仿佛春蚕食叶,孕育着新生。
一组组繁复的偏微分方程从他指尖流淌而出,构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大厦。
他写下的公式如同一条奔涌的逻辑之河,但就在河流即将汇入大海之际,一个冷静而尖锐的声音忽然响起,试图截断水流。
“请等一下,马首席。”
是李振华教授。他站了起来,所有人都从那令人窒息的学术美感中惊醒。
李振华教授直视着白板上的一处,语气虽然克制,但锋芒毕露:
“您在这里引入的时变谐振因子,从数学上看堪称绝妙。但从物理实现上,它要求我们对磁场进行微秒级的非线性动态调整。”
“恕我直言,以目前人类的材料学和工程学水平,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能承受并执行这种指令的超导磁体。这……这是一个理论上完美,但工程上无法实现的屠龙之术。”
这个问题一针见血,直指理论与现实的鸿沟。许多工程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正是他们一直面临的困境。
然而。
马英昆甚至没有回头。他只是用粉笔在刚才的公式旁画了一个圈,沙哑的声音带着一丝洞悉一切的淡然:“谁说,要用一个磁体去承受?”
他转身,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振华教授身上: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上万个微型磁体单元,构成一个动态的、可编程的磁场阵列?当湍流冲击A点,就由A点附近的单元进行谐振耦合,引导它;当它流向b点,就由b区的单元接力。我们不是在筑坝,李振华教授,我们是在编织一张随波逐流的网。”
“磁场阵列……”李振华教授喃喃自语,镜片后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概念,如同劈开混沌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沙沙……”
马英昆没有再给任何人思考的时间,粉笔继续在白板上飞舞。
他不仅给出了理论,更开始徒手推演阵列控制的底层算法和协同协议。如果说之前的理论是史诗,那现在,他正在亲自为这首史诗谱写最华丽的乐章。
没有人再交谈,没有人再走动。整个会议室里,只剩下两种声音:粉笔划过白板的沙沙声,以及在场科学家们因过度震惊而无法抑制的、此起彼伏的倒吸凉气声。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参数,将粉笔轻轻放回槽中时,整个白板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写满,那是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属于真理的暴力美学。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快……快!输入模型!”之前态度最尖锐的李振华教授,此刻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指着一位年轻的计算物理博士,急切地命令道,“就按白板上的模型,立刻跑一次模拟!”
被点名的年轻博士周晋,猛地一颤,如梦初醒。
他几乎是弹射向自己的终端,心脏狂跳得像是要撞碎胸骨。
他的导师就是李振华教授,三个月来,他亲眼看着团队里这些国内最顶尖的头脑如何被那个瓶颈折磨得寝食难安。
而现在,一个二十年前的古人,仅用一支粉笔,就在两个小时内,为他们劈开了一条通天大道?
他的手指因为极度的兴奋而颤抖,几次都差点输错指令。
当他颤抖着将马英昆手写的最后一个参数录入女娲超算系统,并按下回车键时,他感觉自己仿佛按下的不是一个按钮,而是一个新纪元的启动器。
时间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粘稠。
仅仅五分钟后,当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时,结果弹了出来。
鲜红色的数据流在主屏幕上刷新,结论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模拟稳定性提升73%!】
【能量泄露降低一个数量级!】
那一刻。
仿佛有一颗无形的炸弹在会议室中心引爆。
所有的怀疑、审视、不解、抵触,都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烟消云散,被碾得粉碎。
也就在这一刻,秦卫兵的脑海中,响起了激动人心的系统提示音!
【叮!轩辕项目核心瓶颈等离子体边界湍流抑制取得重大突破!】
【经判定,关键贡献人:马英昆。宿主破格提拔决策被判定为完美!】
【奖励结算中……恭喜宿主,获得即时基建点奖励:50万点!】
【检测到该突破将对国家能源战略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支柱系列任务已激活!】
【任务第一环:建成首座实验性可控聚变反应堆。任务奖励:100万基建点及特殊图纸。】
【当前剩余基建点:50万点。】
王崇德院士霍地一声从座位上站起,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结果,又缓缓转头,看向那面写满公式的白板,眼中迸发出难以置信的炽热光芒,最终,那光芒化为一句发自肺腑、带着无尽感慨的喃喃自语。
他望向的,不仅仅是马英昆,更是那个坐在后排,始终沉默如山、却掀起了滔天巨浪的秦卫兵。
“新时代的……开创者……”
秦卫兵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感受着脑海里那庞大的数字,目光穿过狂喜的人群,望向深邃的未来。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