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的喧嚣,如同海边的潮汐,有涨必有落。
前一天还是一片赞誉的《美人鱼》,在度过了最初因“安知鱼”这个金字招牌和歌曲本身高质量词曲编曲带来的惊艳期后,果然如沈屿所预料的那样,开始出现了一些更具体、更“专业”的审视,乃至批评的声音。
这些声音,大多集中在演唱者——也就是沈屿自己——的演唱技巧上。
沈屿第二天清晨醒来,在酒店餐厅用早餐时,随手刷了刷手机,便看到了不少类似的评论:
“歌是真的好歌,旋律、歌词、编曲都是顶级,安知鱼还是那个安知鱼!但……这唱功,是不是有点拖后腿了?”
“同意楼上,演唱部分气息有点不稳,高音部分略显单薄,感觉就是KtV高手水平,离专业歌手有差距。”
“可惜了这么好的歌,要是换个唱将级的歌手来演绎,绝对能成经典金曲!”
“安知鱼还是安心做幕后吧,作词作曲编曲是神,演唱……还是差点意思。”
“感觉就是很本真的唱法,没什么技巧,感情是有的,但技术确实一般。”
这些评论,大多出现在专业的音乐论坛、乐评人文章的下方,或者一些强调唱功的听众社群里。
它们不像之前针对他画作那种充满戾气和人身攻击的批判,更多是带着一种“惋惜”和“就事论事”的技术流分析。
普通听众可能更关注旋律和情感共鸣,但对那些耳朵挑剔、习惯从音准、气息、共鸣、音域等专业角度去评判的音乐爱好者而言,沈屿那未经系统训练、更多依靠本能和情感驱动的演唱,确实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
沈屿一条条看下去,脸上没有任何不悦的表情,反而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他放下手机,慢条斯理地喝完最后一口豆浆。这些评价,很中肯,甚至可说是客观。
他自己比谁都清楚,他的演唱,靠的是对歌曲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在录音棚里那一刻毫无保留的情绪投入,是“用生命在唱歌”的真诚,而非炫技的娴熟。
那种本真甚至略带瑕疵的嗓音,在录制《美人鱼》时,恰恰是他想要保留的、一种记录真实心境的“毛边感”。
但从纯技术层面讲,他的唱功,确实就是“业余爱好者里的佼佼者”水平,距离那些经过多年科学训练的职业歌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果然如此。”他心中默道,并无丝毫失落或愤懑。
他发布《美人鱼》,本意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多么出色的歌手,而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了结一段心事,将自己的感受公之于众,任人评说。
歌曲的灵魂在于词曲编创,演唱只是表达的渠道之一。
有人喜欢他这种质朴真实的表达,有人更欣赏技术流的精湛,这都很正常。艺术欣赏,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他对此并不在意。赞誉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外界加诸于“安知鱼”这个符号上的噪音。
他享受的是创作和表达的过程,而非结果带来的虚名。
更何况,这些批评并未影响歌曲的整体口碑和传播度,《美人鱼》依旧在各大榜单上高居不下,说明其核心魅力得到了大多数听众的认可。
这就足够了。
收拾好心情,沈屿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不再关注网络上的纷纷扰扰。今天,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去体验鹭岛国际音乐节。
他回到房间,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伪装”。
一顶黑色的棒球帽压低了帽檐,一副遮住半张脸的茶色墨镜,一件普通的深灰色连帽卫衣,搭配一条休闲裤和运动鞋。
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热爱音乐的年轻游客,混入人海之中,绝不会引起任何额外的注意。
他检查了一下随身物品:手机、少量现金、门票、一瓶水,轻装上阵。
音乐节的举办地,在鹭岛市东部海滨一个大型的沙滩公园。沈屿没有开车,而是选择了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更好地融入氛围。
到达公园附近时,已是下午,离正式开场还有一段时间,但现场早已人山人海。
巨大的海报、五彩斑斓的旗帜、奇装异服的乐迷、售卖周边和饮料零食的摊位、空气中弥漫着防晒霜、啤酒和兴奋躁动的气息……一种盛大节日般的狂欢氛围扑面而来。
沈屿验票入场,随着人流缓缓移动。
他并没有急于挤到主舞台前方,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靠后、地势略高的小坡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主舞台和部分人群,音效虽然不那么震撼,但更清晰,也避免了拥挤。
他找了一处人少的草地,席地而坐,拧开水瓶喝了一口,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阳光、沙滩、海浪、音乐、以及成千上万张洋溢着热情和期待的年轻面孔……这一切,与他平日里在湄羽村或宁安市的静谧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但这种喧嚣,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喧嚣,他并不排斥,反而带着一种抽离的、欣赏的态度,沉浸其中。
音乐节正式开始。不同风格、来自世界各地的乐队和音乐人轮番登场。
有躁动热烈的电子音乐,引爆全场狂欢;有深情款款的民谣弹唱,引发大合唱;有节奏鲜明的摇滚乐队,让人忍不住随之摇摆;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音乐,带来别样体验……巨大的音响声浪如同实质般冲击着胸腔,炫目的灯光在渐暗的天色中交织变幻,台下是挥舞的荧光棒、开启的手机灯海和忘情跳跃的乐迷。
沈屿安静地坐在那里,墨镜后的目光平静地扫过舞台和人群。他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聆听着每一种音乐的表达,感受着旋律、节奏、和声构筑的情感世界,也观察着音乐如何调动起如此庞大群体的集体情绪。
这种置身其中又超然其外的体验,很奇妙。他看到了音乐的魔力,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直击人心最原始的快乐与共鸣。
期间,他甚至在某个独立乐队的演出间隙,听到了不远处几个年轻乐迷的对话:
“喂,你听安知鱼的新歌《美人鱼》了吗?”
“听了听了!超赞!单曲循环一晚上!”
“歌是真好,就是感觉……唱得有点白?”
“哎呀,在乎那么多干嘛?安知鱼的歌,重要的是那个味儿!感情到位就行了!你不觉得他那种有点哑哑的、不怎么修饰的声音,反而特别打动人吗?”
“这倒是……比那些唱功完美但没感情的口水歌强多了!”
沈屿闻言,嘴角不由微微上扬。看,这就是音乐的多元和包容。
有人重技,有人重情,并无高下之分,只有喜好之别。
夜幕降临,海风带来了凉意,但音乐节的气氛却更加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