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成都城外刑场血流成河。
对于大部分被裹挟的壮丁和普通士兵,进行登记造册。
一部分身体状况尚可,无明显恶迹者,被打散编入李定国部或黄义明的新军,
充作辅兵或一线战力补充——这也是明末军队补充兵员的常见做法。
剩余老弱或强烈要求归乡者,在严格搜查,确保未携带军械后,
发给少量口粮,勒令其即刻离开成都,返回原籍。
这些人前途渺茫,很多可能会死在回乡路上,或沦为新的流民土匪。
此举亦是无奈之举,若放任其在成都,只会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北方正值免税分田,此时若能活着过去,尚且有一条活路。
若是真的走不到北方,死在路上,也是为田亩增添了些许养分。
乱世,本是如此!
李定国负责主要的招抚和整编工作,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勉强安抚着降卒的情绪,
但其中的隔阂与不信任,绝非短时间内可以消除。
成都城内,民生凋敝到了极点。
张献忠败退前,已对城内进行了最后一轮搜刮,粮食储备所剩无几。
大量房屋毁于战火,百姓流离失所,挤在残垣断壁或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缺衣少食。
黄得功下令开仓放赈,但缴获的西军粮仓本就存粮不多,对于数十万嗷嗷待哺的军民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粥棚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稀薄的粥水只能勉强吊命。
哄抢,斗殴时有发生,维持秩序的士兵往往需要用皮鞭和刀背才能控制住场面。
物价飞涨,尤其是粮食和药品,有门路的商贾开始囤积居奇,大发战争财。
联军虽然明令禁止,但在混乱初期,收效甚微。
官府机构几乎瘫痪。
黄得功以平西主帅身份,暂时接管了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军政大权。
他急需向朝廷报捷,并请求派遣文官接管地方政务,调拨钱粮赈济。
但通往北京的道路漫长,朝廷的反应,以及能给予多少实际支持,都是未知数。
他只能依靠军中文吏和少数投诚的,名声尚可的原明朝降官,勉强维持着最低限度的行政运转,清点户口,安抚士绅,试图恢复秩序。
黄得功作为主帅,他一方面为攻克成都,击毙张献忠这一不世之功感到振奋,需要精心撰写捷报,凸显自己和麾下将士的功绩。
另一方面,面对眼前这个烂摊子,他深感压力巨大。
缺粮,可能发生的瘟疫,降卒的安置,地方的重建,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李定国的心情最为复杂。
他完成了“弃暗投明”的关键一步,并立下大功,但手上也间接沾满了昔日同袍的鲜血。
整编降卒的工作困难重重,旧部的怨恨,新附者的疑虑,都让他如履薄冰。
他渴望得到朝廷的正式认可和封赏,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但同时,他更担心鸟尽弓藏。
张献忠已死,自己真的还有价值吗?
黄义明与秦翼明更多沉浸在战役胜利的喜悦和论功行赏的期待中。
黄义明的新军经过此番锤炼,虽伤亡不小,但已堪称劲旅。
秦翼明白杆兵则开始盘算着如何将战利品和功劳最大化,以便向石柱和朝廷交代。
幸存的士绅百姓对张献忠的覆灭拍手称快,对联军的到来抱有希望。
但很快,现实的困境——饥饿,寒冷,混乱,
甚至官兵过境难免的骚扰让他们意识到,苦难远未结束。
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新的统治者,既有期盼,也有恐惧。
溃散的西军余部仍有小股部队散落川西各地,或占山为王,或惶惶流窜,成为新的匪患来源。
南明与北方朝廷捷报尚未传出,但可以预见,成都光复,张献忠伏诛的消息,将在南北两京引起截然不同的震动。
北廷朱由检会借此进一步巩固权威,推进改革。
而南明小朝廷,恐怕会更加恐慌和孤立。
战争的结束,并非苦难的终结,而是另一种艰难的开始。
时已深秋,汉江之畔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却远不及左良玉此刻心中的冰凉。
他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来自川中的紧急塘报,厚实的纸张被他揉捏得不成样子。
那双往日里总是闪烁着精明与算计的三角眼,此刻瞪得溜圆,
充满了难以置信,巨大的震惊,以及一种被愚弄后熊熊燃烧的怒火!
“张献忠……死了?成都……破了?黄得功,李定国……他们……他们竟然真的做到了?”
他声音嘶哑,如同破旧的风箱,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塘报上的文字简单却如惊雷。
张献忠在成都兵败自刎,其核心党羽或死或俘,大西政权烟消云散。
黄得功,李定国,黄义明,秦翼明四路大军已完全控制成都,正在肃清残敌,安抚地方。
“噗——”一股腥甜涌上喉头,左良玉猛地喷出一口鲜血,染红了身前的帅案和那份该死的塘报。
他身体晃了晃,幸亏旁边的心腹家将左梦庚及时扶住。
“父帅!父帅保重啊!”左梦庚惊慌地喊道。
“滚开!”左良玉一把推开儿子,状若疯魔,挥舞着双臂在帅帐内咆哮起来,
“黄得功!李定国!你们两个狗贼!安敢如此欺我!安敢如此!!”
他彻底明白了!全明白了!
什么“理解苦衷”,什么“既往不咎”,什么“镇守一方,朝廷粮饷按期拨付”!全都是狗屁!”
这一切全都是黄得功和李定国为了稳住他,
为了让他左良玉在这关键时刻按兵不动,好让他们能集中全力,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围歼张献忠的缓兵之计!
而他左良玉,自诩精明一世,竟然真的被这拙劣的伎俩给骗了!
他竟然真的相信了那虚无缥缈的承诺,
像个傻子一样龟缩在襄阳,眼睁睁地看着黄得功等人去摘取平定西贼这首擎天之功!
功劳!天大的功劳啊!剿灭张献忠,这是足以封侯拜相,青史留名的不世之功!
无论在南北朝廷!
原本,他左良玉手握重兵,扼守要冲,
完全可以在关键时刻选择介入,无论是趁火打劫,还是雪中送炭,都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得最大的一杯羹!
甚至……如果他果断一些,与张献忠联手,未必不能将黄得功和李定国挡在川东之外,届时天下局势,犹未可知!
可现在,一切都完了!
张献忠死了,成都破了。
他左良玉,什么也没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