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鸡鹅巷53号的晨钟刚过卯时,陈默的办公桌上已堆起半尺高的文件。
最顶上的牛皮纸袋印着“苏区围剿?绝密”,火漆封口还泛着暗红——这是戴笠凌晨让于副官送来的,里面装着赣闽湘3省兵力部署图,边角处用红铅笔圈着“情报统筹:陈默”,字迹是戴笠特有的遒劲风格。
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的红蓝线条,目光停在苏区东北部的“宁都”二字上——那里标注着国民党第三师的驻地,箭头直指苏区腹地,显然是此次围剿的主攻方向。
窗外的天色渐亮,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地图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像极了战场上纵横的战壕。陈默拿起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三师驻宁都,兵力八千,主攻东北”,笔尖顿了顿,又添上“补给线依赖赣江航运”——这是他昨晚从各地情报站的汇总里抠出来的关键,也是将来能给苏区传递的重要预警。
“陈处长,戴先生请您去西花厅开会。”
秘书小李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几分急促,“毛副组长、于副官他们都到了。”
陈默合上笔记本,将文件锁进办公桌的暗格——这是他特意让人加装的,里面藏着微型相机和密写药水。
他理了理中山装的领口,肩上的少校肩章在晨光里闪着光,脚步沉稳地往西花厅走。
走廊里遇见于副官,对方抱着文件,脸色依旧绷得紧,只是擦肩而过时,语气比往日缓和了些:“陈处长,戴先生这次把围剿情报交给你,可得好好干,别辜负了老板的信任。”
“多谢于副官提醒。”
陈默点头应着,心里清楚,于副官虽不服他,却不敢在戴笠看重的事上添乱——围剿苏区是国民党当前的头等大事,谁要是搞砸了,就算是戴笠的亲信,也担不起责任。
西花厅里早已坐满了人。
戴笠坐在主位,手里把玩着和田玉扳指,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陈默身上:“人齐了,开始吧。陈默,你先说说对苏区围剿的情报统筹思路。”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过来。
毛人凤端着茶杯,看似漫不经心,眼角的余光却紧紧盯着陈默;刘永胜低头翻着文件,手指在纸上轻轻敲着,像是在盘算什么;于副官则直勾勾地看着他,等着看他能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陈默走到桌前,将兵力部署图铺在红木桌面上,手指点着宁都的位置:“戴先生,各位,根据各地情报站汇总,此次围剿,我军以第三、五、八师为主力,分三路合围苏区,其中第三师驻宁都,是主攻部队,负责突破苏区东北部防线;第五师在福建长汀牵制,防止苏区向东转移;第八师守赣州,切断苏区的补给线。”
他顿了顿,语气笃定:“我的思路是分三步:第一,强化前线情报站,在宁都、长汀、赣州周边增设三个秘密联络点,实时监控敌军动向;第二,派特工潜入苏区,伪装成商人或农民,摸清苏区的兵力布防和粮道;第三,整合各地无线电情报,破译苏区的往来电报,掌握其指挥中枢的动向。”
“派特工潜入?”毛人凤放下茶杯,语气带着几分质疑,“苏区的戒备比日租界还严,之前派去的人,十个有九个没回来,你有把握?”
陈默早有准备,拿出一份名单递过去:“毛副组长放心,我选的都是有农村经验的特工,懂方言,会农活,而且都经过严格的反审讯训练。另外,我计划让他们携带苏区急需的药品和盐,以‘走私商人’的身份潜入,不容易引起怀疑。”
毛人凤接过名单,快速扫了一眼,没再说话。
戴笠手指敲着桌面,眼神满意:“思路清晰,就按你说的办。特工潜入的方案,你负责草拟,三天后给我。另外,每周一、三、五,你直接向我汇报情报汇总,不用经过任何人。”
这话一出,西花厅里静了片刻。
毛人凤的脸色微变,却很快恢复如常;于副官攥紧了手里的文件,指节泛白——戴笠这话,等于把围剿情报的核心权交给了陈默,连他这个副组长都没资格插手。
散会后,陈默刚回到办公室,李伟就送来一叠无线电情报。
他坐在桌前,快速翻阅着——大多是苏区各地的往来电报,内容多是“筹备春耕”“检修农具”,看似普通,实则藏着玄机。
陈默拿起钢笔,在“检修农具”旁边画了个圈——苏区的“农具”,往往是武器的代称,“检修农具”很可能是在准备应战。
他故意将这份情报的优先级标为“一般”,又把一份“日军在江浙增兵”的情报标为“紧急”——这样一来,戴笠的注意力会被日军牵制,他也能有更多时间整理苏区的情报,为传递消息创造条件。
下午,戴笠又把陈默叫到西花厅,让他草拟对苏区的情报渗透方案。
办公室里,戴笠坐在沙发上,陈默趴在桌上写方案,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
“要重点盯紧苏区的粮道,”戴笠突然开口,“苏区缺粮,只要切断他们的粮道,不用打,就能拖垮他们。”
陈默心里一动,笔下顿了顿,在方案里写下“重点监控苏区西部粮道,该区域山路崎岖,易设卡拦截”。
实则苏区西部的粮道早有防备,真正的软肋在东部,他故意写错,是为了给苏区争取时间。
“还有,”戴笠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瑞金,“这里是苏区的指挥中枢,一定要派最精干的特工进去,摸清他们的电台位置和领导人动向。”
“是。”
陈默应着,在方案里添上“选派两名精通无线电的特工,伪装成修锅匠,潜入瑞金,伺机获取电台频率”——修锅匠需要走街串巷,确实方便侦查,但他选的这两名特工,都是组织安插在秘密情报组的内线,到了苏区,不仅不会破坏,还能传递情报。
方案草拟完,陈默递给戴笠。
戴笠快速翻看着,时不时点头,最后在落款处签下名字:“很好,就按这个方案执行。你明天把方案下发到各情报站,让他们尽快落实。”
从西花厅出来,天色已暗。陈默走到庭院里,看着满天的星斗,他松了一口气——方案里的几个关键信息,都做了手脚,既能蒙骗戴笠,又能给苏区传递预警。
但他也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戴笠心思缜密,迟早会发现破绽,他必须尽快把真正的围剿计划传递给组织。
回到办公室,陈默从暗格里拿出微型相机,对着兵力部署图和渗透方案一张张翻拍。
闪光灯在黑暗中一闪而过,他的动作迅速而熟练,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
每拍一张,他都快速扫一眼内容,把关键信息记在心里——第三师的进攻时间、特工潜入的路线、粮道的监控重点……这些,都是苏区急需知道的。
翻拍完,他把相机藏回暗格,又拿出密写药水,在一张普通的信纸写下:“国民党拟三个月后围剿苏区,主力三师驻宁都,主攻东北;渗透方案重点在瑞金,特工伪装修锅匠;粮道监控标错,实则东部薄弱。速转苏区。”
写完,他把信纸折好,塞进烟盒里——这是和组织联络的暗号,明天会有人来取。
陈默看着烟盒,心里清楚,这封信一旦送出去,就能挽救无数苏区战士的性命,可若是被发现,他就会万劫不复。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办公桌上。陈默拿起烟盒,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想起在上海和沈兰并肩作战的日子,想起组织的嘱托,想起那些在苏区等着消息的战友——他不能退缩,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把情报送出去。
第二天一早,陈默把渗透方案下发到各情报站,又将标好优先级的情报汇总交给戴笠。
戴笠翻看着情报,指着“日军增兵”的那份,语气凝重:“日军这边也不能放松,你安排个人盯着,有情况随时汇报。”
“是,学生已经让情报二处的人负责了。”
陈默应着,心里暗自庆幸——他成功把戴笠的注意力引到了日军身上,为传递苏区情报争取了时间。
当天下午,组织的联络员就取走了烟盒里的密信。
陈默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联络员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这份情报很快就会送到苏区,那里的战士们会根据情报调整部署,做好迎接围剿的准备。
而此刻的西花厅里,戴笠正拿着陈默草拟的渗透方案,对着地图仔细研究。
他手指点着方案里“西部粮道”的标注,眉头微微皱起——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小李站在一旁,小声道:“戴先生,陈处长的方案很详细,应该没问题。”
戴笠摇摇头,放下方案:“陈默这小子,心思太深,做事太稳,反而让我有点不放心。你多盯着点他,看看他和哪些人接触,有没有异常。”
“是。”小李应着,心里清楚,戴笠对陈默的信任,从来都带着几分试探。
陈默并不知道戴笠的怀疑,他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着新收到的苏区情报。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文件上,“春耕顺利”“农具检修完毕”的字样格外醒目。
他拿起钢笔,在旁边写下“苏区备战充分,需调整围剿策略”,故意把这份情报的优先级标为“紧急”——他要一点点误导戴笠,让国民党的围剿计划,从一开始就走偏方向。
潜伏的路还很长,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但陈默知道,只要能为苏区争取时间,能让革命的火种延续下去,哪怕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