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标以雷霆手段整肃军纪、推行《优抚新制》后,朝局为之一清,军队风气亦大为改观。大将军徐达因北疆暂无大战事,且朱元璋有意让其多在京中“坐镇”,便留在了南京,总督京营戎政,同时,也便于继续“打磨”燕王朱棣。
如今的朱棣,已非昔日那个只会爬树掏鸟、敢混入军中的顽劣孩童。在徐达数年如一日的严格教导下,他身形挺拔,面容棱角初显,眉宇间已带着一股属于军人的锐气与沉稳。虽然依旧保留着少年人的跳脱,但在正事上,尤其是在军事上,已不敢有丝毫懈怠。
徐达的教学场所,也从自家的演武场,扩展到了南京城外的京营大校场。在这里,朱棣不仅要学习更高深的兵法韬略,更要实际参与京营的部分管理和操练事宜。
这一日,校场上旌旗招展,杀声震天。京营各部正在进行常规操演。徐达端坐于点将台上,面色沉静,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变幻的军阵。朱棣一身戎装,侍立在徐达身侧,同样全神贯注地观察着。
操演间隙,徐达会突然发问:“燕王,方才左翼变阵,为何慢了半拍?问题出在何处?”
朱棣略一思索,答道:“回大将军,依末将看,是指挥旗语传递稍滞,且左翼士卒对新的楔形阵操练尚不纯熟,配合生疏所致。”
徐达微微颔首:“看出问题,不算本事。若是你为将,当如何解决?”
朱棣沉吟道:“当加强旗号手与各队正之间的配合训练,简化部分复杂旗语。同时,将此阵型拆解,分小队反复操练,再行合练。”
“嗯,尚可。”徐达不置可否,却将此法记下,吩咐了下去。
除了跟随徐达学习,朱棣也时刻关注着大哥朱标推行的各项新政。当《优抚新制》在京营中落实,看到那些老弱伤残兵士得到妥善安置,普通士卒领饷更加及时足额时,他心中对大哥的敬佩更深。他有时甚至会主动去找朱标,请教一些关于军制、后勤乃至人心向背的问题。
朱标对这个四弟的成长乐见其成,每次都会耐心解答,并引导他从更高层面思考问题。一次,朱棣疑惑地问:“大哥,如今军中待遇好了,纪律也严了,是否战力就一定能提升?”
朱标笑着反问:“四弟,若一支军队,士卒只为粮饷而战,与为保家卫国、为心中信念而战,孰强孰弱?”
朱棣若有所思。
机会终于来临。一股来自东南沿海的倭寇,趁春汛流窜至江浙沿海,登陆劫掠,气焰嚣张。地方卫所一时应对不及,告急文书传至南京。
朝堂之上,对于如何应对,略有分歧。有文臣主张以招抚为主,谨慎用兵;亦有武将请战,欲率兵清剿。
朱元璋将目光投向朱标:“太子以为如何?”
朱标出列,从容道:“父皇,倭寇凶残,侵我疆土,害我百姓,断无姑息之理!然,其来去如风,善于流窜,需以精兵迅捷击之,方可奏效。儿臣以为,可派一员得力将领,率一支精锐,水陆并进,务必将其全歼于国门之外,以儆效尤!”
“嗯,有理。”朱元璋点头,“派何人为将?”
朱标目光扫过武将队列,最后落在了徐达身上,却并未直接点名,而是道:“徐帅总督京营,麾下皆是精锐,且熟悉水陆战法。儿臣建议,可由徐帅举荐一员善战之将前往。”
徐达会意,立刻出列,声音洪亮:“陛下!京营副将、燕王朱棣,近年勤学苦练,熟读兵法,武艺精熟,更曾随臣处理军务,颇识机变。臣愿保举燕王,领兵五千,并调拨水师战船二十艘,前往江浙,清剿倭寇!必不负陛下与太子殿下重托!”
举荐朱棣?!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燕王虽在徐达门下学习,但毕竟年轻,且从未独立领兵打过仗啊!
朱棣自己也愣住了,他没想到义父会直接举荐自己。
朱元璋微微蹙眉,看向朱标。朱标却面色平静,对着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支持。
朱元璋沉吟片刻。他深知徐达不会无的放矢,更相信朱标的判断。此举,既是考验朱棣,也是给年轻一代皇子一个历练的机会。
“准奏!”朱元璋最终拍板,“命燕王朱棣为平倭将军,率京营精锐五千,水师战船二十艘,即日启程,务必荡平倭寇,扬我国威!”
“儿臣(末将)领旨!定当竭尽全力,剿灭倭寇!”朱棣强压住心中的激动与紧张,出列跪倒,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退朝后,朱棣立刻被朱标叫到了东宫。
“四弟,此乃你首次独立领兵,责任重大,可知其中凶险?”朱标神色严肃。
“大哥,我知道!”朱棣目光灼灼,“但我不怕!我定会小心谨慎,多听随军老成将领的建议,绝不会鲁莽行事!”
朱标点点头,递给他一份文书:“这是我让兵部整理的近年来倭寇活动规律、惯用战术以及江浙沿海地形水文资料,你拿去仔细研究。记住,为将者,未算胜,先算败。情报、后勤、士气,缺一不可。更要爱惜士卒性命,勿要做无谓牺牲。”
“多谢大哥!”朱棣接过资料,如获至宝。
三日后,朱棣顶盔贯甲,在校场点齐兵马,登船启程。徐达亲自送至江边,只沉声说了一句:“多看,多听,多想。打出我大明皇子的威风来!”
朱标则站在宫城高处,遥望着舰队顺江而下,目光中带着期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雏鹰终需独自翱翔。这一次,不再是演武场上的操练,而是真刀真枪的战场。朱棣能否担此重任,不仅关乎剿倭成败,更关乎他未来的成长轨迹,乃至大明北疆未来的格局。金陵城的目光,都投向了东南沿海,等待着这位年轻燕王的第一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