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率领的平倭舰队顺长江东下,一路并未张扬,而是依照朱标提供的资料与随军老将的建议,昼停夜行,悄无声息地抵达了浙东沿海。倭寇肆虐的消息不断传来,沿海数个村庄被焚掠,百姓死伤逃散,一片狼藉。
登陆后,朱棣并未急于寻找倭寇主力决战。他牢记大哥“未算胜,先算败”和徐达“多看,多听,多想”的教诲,先是亲自巡视了遭袭的村落,查看倭寇留下的痕迹,询问幸存百姓,了解倭寇的人数、装备、行事风格。他又派出多股精锐哨探,化装成渔民或商贩,沿海岸线侦查,摸清倭寇可能的藏身窝点与活动规律。
随行的几位京营老将对这位年轻王爷的谨慎暗自点头。他们原以为皇子出征,难免心高气傲,急于求成,没想到燕王竟能如此沉得住气。
数日后,哨探回报,发现一股约三百人的倭寇队伍,正盘踞在一处偏僻的海湾内,以抢来的渔船为基,似乎准备再次出动劫掠。
军中将领纷纷请战,要求立刻发兵围剿。朱棣却站在临时绘制的海岸沙盘前,沉吟不语。
“王爷,机不可失啊!趁其不备,正好一举歼灭!”一位副将急切道。
朱棣摇头,指着沙盘道:“此海湾地形复杂,入口狭窄,两侧有山崖遮蔽。我军若贸然进攻,倭寇依托地形顽抗,或乘船从海上遁走,都难以竟全功。即便胜,伤亡必大。”
他目光锐利,扫过众将:“我们要的,不是击溃,是全歼!要打,就要打得他们胆寒,让其他倭寇闻风丧胆,再不敢轻易犯境!”
他随即下令:“命水师战船,分成两队,一队堵住海湾出口,防止其从海上逃脱;另一队绕至侧翼,用弓弩火箭,远距离袭扰,吸引其注意力,制造混乱。”
“陆军分成三路,一路正面佯攻,吸引倭寇主力;另两路精锐,由熟悉路径的本地乡导带领,趁夜色从两侧山崖隐秘小路迂回,直插其心脏!务必将其分割包围,一口吃掉!”
众将听闻此计,细想之下,确实比直接强攻更为稳妥狠辣,纷纷领命,各自准备。
是夜,月黑风高。明军水陆并进,依计行事。火箭如流星般射入倭寇临时营地,顿时引起一片混乱和火光。倭寇头目以为明军主力从海上和正面来袭,慌忙组织抵抗。
就在此时,朱棣亲自率领的两路迂回精锐,如同鬼魅般从山崖后杀出,直扑倭寇核心!这些京营锐卒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又以逸待劳,瞬间就将混乱中的倭寇冲得七零八落。
朱棣一马当先,手中长刀挥舞,勇不可挡。他牢记徐达教导,并非一味猛冲,而是时刻注意保持着与周围士卒的阵型配合,指挥着小队分割、围歼残敌。血腥气弥漫在海湾,倭寇的惨叫声与明军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
战斗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告结束。三百余倭寇,除少数跪地乞降外,大部分被歼灭,其抢夺的财物也被尽数缴获。明军自身伤亡极小。
当朝阳升起,照亮这片刚刚经历血战的海湾时,朱棣站在滩头,看着正在清理战场的将士和那些垂头丧气的俘虏,心中涌起的并非全是胜利的喜悦,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爱惜士卒”的含义。
他下令妥善安置阵亡将士的遗体,厚加抚恤(严格按照《优抚新制》执行),并将缴获的部分财物分赏给有功将士。对于俘虏的倭寇,他并未滥杀,而是下令严加看管,准备押送回京,审问其来历及与其他倭寇团伙的联系。
此战消息传开,沿海震动!百姓奔走相告,欢呼“王师来了”!其他几股正在附近活动的倭寇闻讯,胆战心惊,纷纷驾船远遁,短时间内不敢再靠近大明海岸。
捷报传回南京,朝野为之振奋!
朱元璋在武英殿接到捷报,看着上面详细记述的战斗经过和朱棣的指挥部署,龙颜大悦,连说了三个“好”字!他对着群臣笑道:“朕之虎子,初阵便有此等表现,不错,真不错!”
徐达虽然面色依旧沉稳,但眼中也难掩欣慰之色。朱棣此战,有勇有谋,调度有方,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善后得体,确实超出了他的预期。
朱标在东宫接到捷报,亦是松了口气,随即露出由衷的笑容。四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为他这个大哥挣足了面子。
“看来,这把剑,算是初步开刃了。”朱标轻声自语,心中已经开始思忖,接下来该如何更好地使用这把日益锋利的“剑”,既要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又要确保其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
朱棣的首次独立领兵,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告终。燕王善战之名,开始从东南沿海传向全国。这颗在朱标和徐达共同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军事新星,正以其耀眼的光芒,登上大明帝国的舞台。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