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吞噬着大明所剩无几的粮草,更点燃了大唐猛烈的攻势。大唐的进攻如同这熊熊烈火一般,愈演愈烈,愈发凶猛。
这一波火势所带来的助攻,实在是出人意料地强大。原本,有一部分明军士兵已经被了望塔上的士兵发出的警报声惊醒。
然而,尽管他们睡觉时都身着盔甲,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火势,他们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瞬间就被那眨眼间便烧到自己头顶的熊熊烈火所吸引。
敌袭确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威胁。然而,尽管敌袭令人恐惧,但它毕竟还在外部,有其他人在前面抵挡着。
相比之下,这火却是近在咫尺,瞬间就能烧到自己的头顶。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立刻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明朝的士兵心里都有一把衡量利弊的尺子。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决定,是选择独自一人勇敢地冲出去,依靠内心的勇气和对战友的爱去支援队友,还是选择脚底抹油,立刻逃跑。
对于那些选择前者的士兵来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他们手中的鸟枪可能随时炸膛,让他们在敌人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而且,他们要独自面对强大的敌人,生存的几率微乎其微。
然而,对于那些选择后者的士兵来说,他们虽然能够暂时保住自己的性命,但却可能会被视为懦夫和逃兵。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他们失去战友的信任,也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每个士兵都要在生死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而这个抉择将会决定生存或者毁灭。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真正的勇士究竟能有多少呢?恐怕不过寥寥数人而已。令人惋惜的是,这便是明军大营中真正勇士的全部数量了。
仅仅依靠如此之少的人数,原本就难以与徐铭所率领的精英刺杀队伍相抗衡。
而此时此刻,他们竟然还要面对拥有巨大动能的唐军骑兵队伍,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刹那之间,明军大营便被唐军杀得丢盔弃甲,哭爹喊娘,一片混乱。
那些原本还妄图抵抗的士兵们,在唐军骑兵的猛烈冲击下,瞬间失去了斗志,纷纷拔腿就跑,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当然,若是此时此刻要了形象与尊严,那离死亡也不远了。
短短时间内,徐铭杀的刀都卷刃了,原本百来人的精英刺杀队伍此时也只剩了几十个人,其余的要么就是失去了战斗力,要么就是已经咽气了。
刘三刀匆忙帮助徐铭解决了敌人,看着他还有一战之力,也不多话:“徐将军,你带人守着大门,我先进去搅和搅和。”
“好!”徐铭虽然累得不轻,但是还是果断的答应下来,此刻短时间内明军肯定是没有大量人马来支援大门的。
要支援的话,刚刚他们在战斗的时候就已经该来了,到了此刻他们拿下了大营出口,还是看不见几个人来支援,就说明不可能有人大规模的来了。
张定也马上要到了,趁着这个时间他正好可以休息一下。
刘三刀果断的拍马就走,带着手底下的兄弟冲着还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明军大营就冲了进去,给里面加点火。
早在了望塔的士兵发现唐军的踪迹,发出警讯的那一瞬间,杨嗣昌就像触电一般猛地惊醒过来。
他的神经在这一刻紧绷到了极点,仿佛整个身体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束缚着。作为这支大军的主帅,杨嗣昌深知自己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和压力。
明军的粮草已经所剩无几,而距离下一批补给的到来还有一段时间,这意味着他们即将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更糟糕的是,他手底下的那些将领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心思各异,难以统一指挥。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杨嗣昌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疲惫。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每一个夜晚对于他来说都是一场折磨。
每当他刚刚合上双眼,进入梦乡,各种忧虑和烦恼就会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将他从睡梦中惊醒。然后,他会在半梦半醒之间辗转反侧,无法再次入睡。
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杨嗣昌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的脸色变得苍白,双眼布满血丝,整个人看起来都憔悴不堪。
在叠加这次事件后,他对大唐的做法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和不安。原本心中就紧绷着一根弦,时刻保持着警惕,而此时听到士兵传来的警讯,他心中的那根弦竟然稍稍松了一些。
这种感觉让他有些诧异,按常理来说,面对可能的危机,他应该更加紧张才对。然而,此刻他却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仿佛心中一直悬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并不害怕敌人明刀明枪地出招,因为他有足够的实力和应对策略。但他最怕的就是敌人暗中策划,给他来个措手不及的大动作。所以,当听到警讯时,他反而觉得心里踏实了一些,至少敌人的行动不再是秘密。
杨嗣昌对此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他早就有所准备。他早已下达命令,让所有军队和士兵都加强防备,严阵以待。为了应对可能的危机,他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安排,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
然而,尽管他心中稍安,右眼皮却不停地跳动着,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种不祥的预感让他的心情又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不该啊?究竟有什么事情呢?我还有什么没想到吗?”杨嗣昌默默的想着,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等候着最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