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姚小波火急火燎地发来微信,语气像吃了窜天猴:“佳佳姐!林穗那部纪录片的新预告片爆了!直接冲上热搜!评论区都炸了,全是老工人现身说法!”他顺手截了一张图:
“我爸是铺路工,干了一辈子,他说沥青摊得太顺溜的时候最危险,底下肯定有问题!”
于佳佳盯着屏幕上那句带着泥土味儿的留言,看了很久很久,忽然笑了。
她关掉微信,打开电脑,把项目文档的标题,从略显保守的“试点方案”,改成了掷地有声的六个字:“认知基建·第一期”。
城市感知,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重新规划着哨兵的布局,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着“周丽娟”的名字。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要来了……
于佳佳挂断电话,看着屏幕上“周丽娟”的名字,嘴角微微上扬。
真正的草根英雄,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城南快速路,傍晚时分,夕阳给这片钢铁丛林镀上了一层金红色。
周丽娟狠狠地嘬了一口烟,皱纹像刀刻般布满她饱经风霜的脸。
电话里客客气气的腔调,她听得太多了,无非就是让她配合什么“感知哨兵”,搞什么路面状态评估。
切!
她心里冷笑,老娘干了二十八年沥青,铺过的路比你们这些专家走过的都多,现在来问我路面状态?
她手下的这支队伍,清一色娘子军,个个都是顶着烈日,在滚烫的沥青上摸爬滚打的女汉子。
在那些人眼里,她们不过是群力气活,跟“技术”两个字压根不沾边。
“娟儿姐,歇会儿吧。”一个年轻的声音传来,是小张,队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也是最有灵性的一个。
周丽娟吐掉烟头,用脚碾灭:“没事儿,你们也歇着,待会儿活儿多着呢。”
她走到摊铺机旁,检查着刚运来的沥青。
黑亮的沥青冒着热气,像一块巨大的巧克力。
突然,她想起上周铺设最后一条车道时,小张突然停下手里的活儿,跑到她面前,小声说:“娟儿姐,这沥青太听话了,不对劲。”
当时她正赶工,心里烦躁,直接呵斥道:“胡咧咧啥呢?赶紧干活!”
可谁能想到,当天晚上,那片路面就出现了不规则的龟裂。
邪了门了!
她回到休息室,从工具箱里翻出厚厚的施工日志,一页页翻看着。
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每一车沥青的配比、温度、摊铺厚度……
终于,她在一页上找到了上周的记录,在“异常备注”一栏,她犹豫了一下,用粗糙的手指握着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三个字:“听小张”。
与此同时,麦窝社区的录音棚里,秦峰正兴奋地搓着手。
“城市体感声景”,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项目,在于佳佳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了。
他要把那些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声音,变成能引发共鸣的音乐。
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城市认知的一次革新。
他扭头看向坐在录音设备前的许嵩,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略显腼腆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怎么样,阿嵩,有感觉了吗?”秦峰问道。
许嵩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上的一张音频频谱图:“秦哥,这个‘咽口水式震动’,太奇怪了,我正在尝试把它转化成旋律动机。”
这张频谱图,是赵小满用特殊设备记录下来的,据说是地下管道在发生异常震动时发出的声音。
“加油!我相信你!”秦峰拍了拍许嵩的肩膀。
另一边,卢中强正拿着一个老式录音机,对着几个民间匠人一顿猛拍。
“各位师傅,再来一遍,就再来一遍!”卢中强喊道,他的目标是采集到最真实、最原始的劳作声像——敲砖、夯土、拉线……这些声音,都是城市建设的基石。
突然,一个老瓦匠放下手中的工具,打断了录制。
“卢老师,这段节奏不对。”老瓦匠说道。
卢中强一愣:“哪里不对?”
老瓦匠摇了摇头:“你们录的是白天干活的声音,可墙体最怕的,是夜静时的‘抽筋’。”
“抽筋”?什么意思?
众人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卢中强连忙让工作人员回放夜间监控音频。
起初,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环境噪音。
但仔细听,就能捕捉到一种极低频的断裂前兆音,像老旧的骨骼在呻吟。
众人愕然,后背发凉。
这老瓦匠,真是神了!
几天后,城南快速路。
于佳佳带着李工和几个技术人员,来到了这里。
站在他们面前的,是穿着蓝色工作服,皮肤黝黑的周丽娟。
“周队长,这次麻烦你们了。”于佳佳客气地说道。
周丽娟摆了摆手:“配合工作是应该的,不过我可说好了,我这方法,你们可别当真。”
说着,她走到一段刚凝固的沥青路面旁,蹲下身子,赤手抚摸着沥青表面。
她的手指粗糙而有力,像老树的根。
“光滑不是好,均匀才是命。太顺,说明温度失控,骨料没咬住。”周丽娟边走边说,语气平静而自信。
走到一处看似完好的路段,她停下了脚步:“这里,三天内必裂。”
“凭什么?”李工忍不住问道,她还是对这种“玄学”般的方法,抱有怀疑。
周丽娟没有回答,只是指了指自己的手:“手感告诉我。”
李工立刻让技术人员调取红外热成像。
屏幕上,那片看似完好的路段,冷却速率明显异常偏快。
于佳佳当场拍板:“把‘手感验收’纳入养护流程补充条款。”
周丽娟却摇了摇头:“别写进流程,写进培训手册就行——我们这些人,不怕累,怕被当成摆设。”
她心里清楚,这些流程、条款,都是给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看的。
真正干活的,还是她们这些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的人。
她要的是尊重,而不是被当成工具。
为了更真实的记录下这一切,林穗扛着摄像机,全程跟拍周丽娟班组的作业。
她拍下了她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拍下了她们被沥青烫伤的手臂,更拍下了她们收工后,泡在凉水里的双手特写——每道褶皱都嵌着黑色的沥青颗粒。
这段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网上引起了轰动,#劳动者的手懂多少秘密# 话题,瞬间登上热搜。
网友们纷纷留言,讲述着自己身边的“老手艺人”的故事。
“我爷爷是老木匠,他说木头怕晌午的太阳,晒多了容易变形。”
“我奶奶是老裁缝,她说衣服要合身,先得懂布的脾气。”
一条留言引起了于佳佳的注意:“二十年前,我爸修水库,有一次回家,他跟我妈说手麻得厉害,当时没当回事,结果第二天,坝体就渗水了。”留言的最后,他还附上了一张老照片,照片背面写着:“手麻那天,坝体渗水。”
于佳佳立刻联系水利局档案馆,查阅了当年的档案记录。
令人震惊的是,当年确实发生过一次未公开的应急堵漏事件,而时间,恰好与照片上的日期吻合!
这……
于佳佳倒吸一口凉气,她意识到,这些劳动者的“手感”,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城市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
这是一种超越数据的直觉,一种与城市血脉相连的本能。
她关掉电脑,正准备给秦峰打个电话,却看到手机屏幕上,姚小波发来的一条微信,语气兴奋得像个孩子。
她拿起电话,放在耳边。
“喂,周队长,我是于佳佳。”
电话那头传来周丽娟粗犷的声音:“于总,我发现…有点不对劲。”
周丽娟那句“有点不对劲”,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死水般的住建厅。
“城市运维认知升级”闭门会,史无前例地请来了五位灰头土脸的一线工人。
大佬们西装革履,工人们局促不安,这画面,怎么看都像行为艺术。
轮到周丽娟发言,她往台上一杵,老娘的气场,两米八!
没稿子,没ppt,直接开怼:“我们不是靠运气吃饭的!三十万平米路,我闭眼都能摸出哪块砖在‘喘’!”
台下,一片窃窃私语。
会后,主管领导把于佳佳拉到一边,眼神里带着审视:“这些人,真能替代一部分监测系统?”
于佳佳微微一笑,优雅得像只狐狸:“不是替代,是补盲。就像心跳仪测不到心事。”
当晚,许嵩熬夜爆肝,上传了一段新曲试听,歌名骚气十足——《沥青的呼吸》。
简介更绝:“献给所有被忽略的‘不对劲’。”那空灵的嗓音,配上沥青摊铺机的轰鸣,硬是把工业噪音唱出了哲学意味。
姚小波听完,浑身一激灵,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他二话不说,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体感革命·证据链”。
他隐隐觉得,一场颠覆认知的风暴,要来了。
当晚,于佳佳接到了周丽娟的电话:“于总,我总感觉城西那块路,底下不对劲,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电话突然断了。
再打过去,却是忙音。
于佳佳心里咯噔一下,挂掉电话,抬头看着天花板,总觉得哪里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