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林英就被院外的吵闹声惊醒。
她披了件夹袄推开窗,见桥头方向聚着黑压压的人群,周卫国的蓝布中山装在晨雾里格外扎眼——
他正踮着脚往桥栏上贴封条,四个穿藏青制服的县局人员抱着铁皮箱站在身后,箱盖上印着“县基建科“的红漆字。
“都让开!“周卫国扯着嗓子喊,封条在他手里簌簌作响,“这桥没走审批擅自施工,违反《县基建管理条例》第三章第五条!“
他手指戳向老栓匠灰白的头顶,“你个退休匠头懂什么?县里的桥得按图纸来!“
老栓匠抄起修桥用的木槌就扑过去,枯树皮似的手刚碰到封条边,就被县局人员按住胳膊。
“这是百年桥法!“他脖颈青筋暴起,木槌“当啷“砸在青石板上,“用陶钉固榫,浸松油防腐,老辈人修的桥能扛三辈春汛!你们那纸图纸,能比地脉还金贵?“
围观的村民越围越紧。
二愣子撸着袖子往前挤,被林建国一把拽住;
招娣攥着小栓的手,眼睛瞪得溜圆;
马三攥着木匠刨子站在最前头,后槽牙咬得咯咯响……
他昨晚刚把压箱底的工具搬来,此刻眼尾还泛着青。
林英系紧裤腰带往桥头走,晨露打湿了裤脚。
她站在桥中央,望着周卫国手里那张泛着油墨味的封条,喉咙里像堵了块烧红的炭。
前世当特警时,她见过毒贩撕毁证据,见过黑老大伪造合同,可没见过有人拿“规矩“砸在老百姓的血汗上。
“封条可以贴。“她开口时,声音像冰棱子砸在桥板上,“桥,你们拆得动吗?“
周卫国的手顿了顿,他盯着林英眼里的冷光,突然想起上次在村部,这女人单手把抢亲的王二赖摔进猪圈的模样。
“你、你这是抗法!“他后退半步,撞在身后的铁皮箱上,“县里要查封整改,等重新......“
“吱——“吉普车的刹车声划破晨雾。
县官员的黑色轿车碾着碎石驶过来,前保险杠还沾着泥点。
司机刚拉开车门,书记就探出头,声音洪亮得像敲钟:“小周啊,桥,过了牛车没?“
周卫国的脸“唰“地白了。
林英望着书记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陈默说过,这位老书记当年是修铁路出身,最见不得“按本子卡活人“的事。
她压下心跳,大声应道:“五车重载,三过无损!牛蹄子踩在桥板上,比踩在自家院坝还稳当!“
书记没接话,直接往桥上走,他先弯腰敲了敲桥柱,“咚咚“声清越得像敲编钟;
又踮脚查看陶钉固榫的位置,指甲盖蹭过陶面的纹路;
最后蹲下来摸桥底的浸油松板,指尖沾了松脂,在晨光里亮得像琥珀。
“好!“他突然直起腰,震得中山装扣子都晃了晃,“这桥用陶钉,比铁钉抗腐;浸松油,比刷漆经晒;桥拱高两尺,春汛涨水时能泄洪……“
他转身盯着周卫国,眼里冒着火,“你口口声声'合规',可你们设计的桥,能扛住十年春汛吗?能用陶钉百年不朽吗?“
周卫国的喉结上下滚动,额角的汗顺着下巴滴在封条上。
他张了张嘴,只挤出半句“那、那图纸是......“就被书记打断。
“真正的规距,是让老百姓走得稳!“书记从兜里掏出个牛皮纸袋,“这是你报上来的'整改方案',说要拆桥重建,预算比原计划多三倍……“
他“嘶啦“撕开纸袋,抽出一沓纸,“现在我宣布:靠山屯木桥,结构科学、用材创新、民心得众,符合'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精神!从今日起,列为全县基建示范工程!“
话音刚落,人群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老菜头抹着眼泪喊“咱们的桥活了“,二愣子把周卫国的帽子抢过去抛上天,招娣举着野菊花往书记手里塞。
林英望着桥栏上那枚刻着L&ch的陶钉,突然觉得鼻尖发酸——这桥哪是木头堆的?是老栓匠跪在窑前烧陶的背影,是陈默熬夜算木料的油灯,是全村人肩膀磨破的血印子。
“还有!“书记提高嗓门,把手里的纸一页页往火盆里送,“真正的批文,不在纸上,在民心上!“火苗舔着纸张,映得他脸上红光闪闪,“往后各乡修桥,都来靠山屯学!“
周卫国的嘴唇直哆嗦,他望着被风吹散的纸灰,又看了眼人群里攥着刨子的马三,突然踉跄着往后退,撞翻了铁皮箱,“哐当“一声,几叠票据从箱子里掉出来。
林英眼尖,瞥见最上面那张写着“修桥工程款“,金额栏是歪歪扭扭的“三千“,后面却有个改过的“八“字。
赵干事不知什么时候凑过来,压低声音:“林队长,周卫国上个月虚报了水库工程款,省里的调查组已经到县里了。“
他挤了挤眼,“您猜怎么着?他昨天还让人把桥的设计图改成'县基建科原创'呢。“
林英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突然想起陈默说过,这河通着山外的铁路线。
她攥了攥袖口,转向书记:“桥成了,路通了,可咱们村的药材往山外运,还得靠人挑马驮。
我想申请成立'靠山屯运输联社',统一调度马车,培训车把式。“
“好!“书记拍着她肩膀,“我批!不仅批联社,还要给你们修条砂石辅路,直通山下的公路!“
他指了指远处的山梁,“等路通了,你们的药材、山货,能坐上火车卖到省城去!“
人群又是一阵欢呼。
林英望着陈默站在桥头的身影,他正帮老栓匠捡散落的木槌,阳光透过桥板缝照在他背上,把影子拉得老长。
她突然想起昨晚桥头那枚陶钉,想起他说“我信你“时眼里的星光,耳尖慢慢发烫。
庆功宴设在村部大坪,老李家杀了年猪,王婶熬了野蜂蜜茶,招娣和小栓举着松枝当火把,把夜色照得亮堂堂的……
二愣子端着酒碗冲林英喊:“林队长,修桥修到一家去!陈知青天天帮你算木料,这桥怕不是你们的定情物?“
“去你的!“林建国抄起个玉米饼砸过去,却被陈默笑着接住。
林母擦了擦手,端着碗蜂蜜水凑过来,眼睛笑得眯成条缝:“陈默这孩子,踏实、有学问,上次我咳得睡不着,他大半夜翻山去采枇杷叶......“她压低声音,“英子啊,娘看着他比看着你还亲。“
林英的脸腾地红了,她刚要找借口溜,就见陈默端着碗走过来,耳尖红得像山茱萸。“婶子,我、我想明天上门......“他喉结动了动,“见见叔和您。“
林母听见这话,心里暗自高兴:“娃,桥修得稳,人也要稳。“他没抬头,嘴角却往上翘,“明儿带两斤糖来,别空着手。“
第二日清晨,陈默提着竹篮进了林家门。
竹篮里除了红糖、红枣,还有包用蓝布裹着的东西……
林母打开一看,是双簇新的粗布鞋,针脚细密得像绣花样。
“我娘说,山里路陡,得穿合脚的鞋。“陈默挠着头,“她、她还说想请您去镇里吃顿饭。“
林母摸着鞋帮,眼睛又湿了。“这孩子,心细。“她转头冲里屋喊,“英子,把你那坛桂花酿拿出来!“
林英跟着陈默回镇见未来公婆时,陈母正站在院门口剥豌豆。
她穿件月白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见了林英,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疑虑,直到听见邻居王婶喊:“陈老师,这是靠山屯的林队长!前儿修桥的事,全镇都在说呢!“
“林队长。“陈母放下豌豆,伸手拍了拍林英的手背,“我家默子写信说,你们村的桥能抗春汛!我就想啊,能修稳桥的人,日子也能过稳。“她笑着指了指屋里,“灶上炖着鸡汤,你俩快进去。“
深夜,林英独自登上后山,山风裹着松涛声灌进衣领,她摸出颈间的玉坠,触手微温……这温度和桥板下的地脉,和陈默手心的温度,像三根线拧成了绳。
她望着山外的方向,那里有铁路的汽笛声隐隐传来,有更宽的河,更大的海。
玉坠突然轻颤了一下,林英低头,见坠子上的纹路泛着淡青色的光,像桥板下流动的水。
她知道,等新桥落成第三日巡田时,这光或许会告诉她更多秘密,比如,山外的风浪,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