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正式签署的那天,林曦看着手机银行到账提示的短信,指尖忍不住发颤——那串数字不算多,却像久旱后的甘霖,瞬间浇活了濒临解散的团队。陆岩第一时间联系了设备租赁商,把之前只能“看不能租”的摄影机订了下来;服化道的张姐拿着钱,直奔旧货市场和面料厂,要给阿栀的“灯纹”服饰挑最贴合角色的料子;连最年轻的场记小夏,都兴奋地在群里发了一连串表情包,说要连夜把试镜资料整理成表。
一切都开始加速运转,像被上了发条的钟。林曦也搬离了城郊的老厂房工作室,在陆岩团队驻扎的文创园附近,租了个一室一厅的小公寓——虽然租金比之前贵了些,但楼下有24小时监控,出门就是人流密集的街道,安全了许多,也方便每天和陆岩他们对接剧本。她依旧以“匿名编剧”的身份存在,团队里除了陆岩,没人知道她的真实名字,只叫她“灯姐”,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早已不是那个躲在黑暗里独自舔伤的孤魂,身边多了一群并肩的人。
开机前夜,陆岩在文创园的小会议室里,召集了所有主创人员开会。二十多平米的房间挤了十几个人,摄影师老徐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攥着画满分镜的草图;张姐抱着厚厚的面料样本,脸上沾了点布料的线头;几个年轻的演员坐在角落,手里拿着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剧本,眼里满是期待。他们大多和陆岩、林曦一样,是行业里的“边缘人”——老徐因拒绝拍烂片被封杀,张姐因为不肯妥协流量明星的“奇装异服”要求接不到活,演员们更是没什么名气,却都愿意为了《浮灯》这个“没流量、没大牌”的项目,降薪加盟,拼尽全力。
林曦站在门口,看着满屋子热气腾腾的人,看着他们为了“阿栀的出场镜头该用冷光还是暖光”争得面红耳赤,看着陆岩把最后一瓶矿泉水递给最年轻的场记,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前路依旧布满荆棘——楚瑶和顾琛绝不会坐视他们安稳开机,说不定此刻就在动用关系查他们的投资方;沈哲的投资更是一把双刃剑,那些苛刻的对赌条款,像悬在头顶的利剑,稍有差池就是万劫不复。
可此刻,她站在这里,手里攥着修改到最终版的剧本,指尖能摸到纸页上被反复摩挲的痕迹。她不再是那个被跟踪、被孤立时,只能躲在门后咬着唇发抖的林曦;不再是那个看着自己的创意被窃取,却连反驳都没人听的林曦。她手握剧本这把利刃,身边有了愿意共进退的战友,身后有了虽苛刻却能支撑项目的资本。
陆岩拍了拍她的肩膀,递过来一杯热咖啡:“别担心,明天开机,咱们一起把阿栀的故事讲好。”
林曦接过咖啡,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她点了点头,眼眶有些发热。窗外的夜色很浓,文创园里的灯大多已经熄灭,只有这间小会议室的光,亮得格外醒目。
逆光而行,步履或许依旧艰难,但她相信,只要他们往前走,只要《浮灯》的故事能被讲出来,那些藏在黑暗里的星光,终将穿透云层,照亮前行者的路。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浮灯》剧组的车悄悄驶进了城郊的旧厂区取景地。没有开机仪式,没有记者,没有聚光灯,只有主创们对着镜头,深深鞠了一躬。
“《浮灯》,开机。”陆岩的声音不大,却带着沉甸甸的力量。
摄像机开始运转,镜头对准了第一个场景——阿栀站在旧档案库的天窗下,手里捧着泛黄的文件,阳光从天窗斜射进来,落在她倔强的脸上。
一场无人关注的开机,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即将在不久的将来,掀起一场席卷整个行业的风暴。而林曦知道,属于她的反击,从这一刻起,才算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