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落地窗上还沾着晨雾,林曦的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新闻标题,眉头越皱越紧——某游戏公司用AIGc批量抄袭独立设计师的角色原画,被玩家扒出后股价暴跌;另一社交平台的AI聊天机器人,因模仿真实用户的情感经历生成对话,导致用户出现心理不适。她把平板往会议桌上一放,屏幕光映在她眼底,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技术要是没了伦理的缰绳,跑得越快,栽得越狠。”
彼时,公司内部对成立“技术伦理委员会”的争议正烈。市场部总监皱着眉提出质疑:“我们现在要抢‘方舟’全球化的进度,成立这个委员会,会不会让研发流程更慢?万一错过AIGc的风口怎么办?”几位年轻的技术主管也小声附和,有人手里还攥着刚优化好的AI剧情生成算法,担心评估流程会卡住技术落地。
林曦却没动摇,她转头看向秦涯,后者立刻站起身,推了推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技术伦理风险报告》——里面详细列出了“方舟”平台可能面临的伦理隐患:AI生成的剧情是否会歪曲传统文化?情感映射技术是否会泄露用户心理数据?“我支持成立委员会。”秦涯的声音不大却很笃定,“上次测试‘神经情感同步’技术时,有玩家反馈‘感觉自己的情绪被操控了’,这就是信号——我们不能只追求技术突破,还要守住用户信任的底线。”
最终,林曦力排众议,拍板成立“技术伦理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格外多元:秦涯担任主席,带着三位核心算法工程师负责技术可行性评估;陆岩牵头两位资深编剧,聚焦AI生成内容的文化真实性与情感正当性;法律专家从知识产权、数据隐私角度把关;更特别的是,她还邀请了北大社会学院的李教授和临床心理学家张医生作为外部成员——李教授长期研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张医生则擅长分析虚拟体验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第一次委员会会议设在公司顶楼的阳光会议室,长桌上摊着待评估的“AI文化剧情生成系统”方案。秦涯刚演示完系统能自动生成不同地域的民俗剧情,陆岩就皱着眉指出问题:“系统生成的‘端午祭’剧情里,把江南的龙舟和北方的粽子习俗混在了一起,这不是融合,是对文化的误读。”李教授跟着补充:“更关键的是,这些剧情如果被年轻玩家当作真实文化认知,会造成文化传承的偏差。”法律专家则翻出相关条例:“如果AI参考了非公开的地方民俗资料,还可能涉及文化版权问题。”
讨论到深夜,委员会最终敲定了三条“内部红线”:一是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人机协作”或“AI辅助”,禁止冒充人类创作;二是涉及文化、民俗的技术应用,必须经过至少两位外部文化学者审核;三是情感映射、神经同步等技术,不得收集用户未授权的心理数据,且必须设置“情感安全阈值”,避免引发用户心理不适。秦涯当场在方案上写下修改意见,承诺两周内完成系统优化,加入“文化真实性校验模块”。
这一举措很快在业内引起反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特意采访了秦涯,详细报道了委员会的运作机制;腾讯、网易等同行纷纷派人来织梦取经,想要参考伦理评估框架;玩家社群里,有人晒出织梦游戏加载页新增的“技术伦理声明”,评论区满是“这样的公司才值得信任”的留言。甚至连之前态度模糊的海外发行商,也主动提出要将“符合织梦技术伦理标准”写入合作协议——他们看中的,正是这份“科技向善”背后的品牌公信力。
林曦站在办公室里,看着墙上新挂的“技术伦理委员会章程”,指尖轻轻拂过“用户至上,向善而行”八个字。窗外的晨雾早已散去,阳光洒在“方舟”平台的全球化进度表上,那些被荧光笔圈出的重点区域,如今不仅标注着技术落地时间,还多了一行小字:“伦理评估已通过”。她忽然明白,技术伦理从来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织梦走得更远、更稳的底气——在AIGc技术野蛮生长的时代,守住这份“向善”的初心,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能赢得长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