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研发中心的灯光,成了园区里最晚熄灭的那簇。秦涯的实验室被隔出一块独立区域,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图表,蓝色的荧光笔在“非语言信号识别”板块画满了圈。桌上摊着三台显示屏,左侧循环播放着不同语调的语音样本,中间是微表情捕捉镜头拍下的面部肌肉动态,右侧则是AI实时生成的情绪反馈曲线。秦涯揉了揉熬红的眼睛,黑框眼镜滑到鼻尖也没顾上推,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一串代码,屏幕上的虚拟角色“阿瑶”瞬间从“平静”切换到“委屈”——眼尾微微下垂,语调拖长了0.5秒,连指尖无意识的蜷缩都精准还原了人类的细微反应。
“再调高点微表情识别的阈值。”他转头对身后的算法工程师说,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刚才测试时,AI把‘紧张的手抖’误判成了‘愤怒’,差一点就让虚拟角色做出了不符合剧情的反应。”工程师点头时,不小心碰倒了桌边的咖啡杯,褐色的液体溅到草稿纸上,晕开了“眼动追踪与情绪关联”的计算公式——那张纸的边缘已经被反复折叠得发毛,上面还留着秦涯上周和神经科学专家视频时记下的笔记:“语调起伏>3hz时,需关联语境判断情绪,避免单一数据误判”。
林曦推门进来时,正撞见团队为“微表情数据库”争论。有人提议直接采购海外的现成数据库,省时省力;秦涯却摇着头,把一本厚厚的《中国微表情研究白皮书》拍在桌上:“不同文化的微表情有差异——西方人惊讶时挑眉幅度更大,中国人更习惯抿嘴克制,用海外数据库会让AI生成的角色‘水土不服’。”他指着屏幕上“阿瑶”的表情演示,“我们要做的是‘懂东方人的情感AI’,数据库必须自己建,哪怕要花半年时间采集十万组样本。”
林曦没说话,只是走到显示屏前,看着“阿瑶”在AI驱动下,用带着江南软语的语调说“想家了”,眼尾还泛着淡淡的红——那是AI结合了“语调起伏”和“眼周肌肉收缩”数据生成的细节。她抬手按了按秦涯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认可:“这笔研发预算,花得值。”转身时,她把一份追加的资金审批单放在桌上,“再招五个心理学专业的实习生,数据库采集不能急,但也不能掉队。”
与此同时,陆岩的创作组则像是闯进了古籍博物馆。会议室的长桌上,摊开的《山海经》《封神演义》被翻得卷了边,每页都贴着彩色便签:“九尾狐的形象可结合青丘文化,加入‘守护而非魅惑’的现代视角”“大禹治水可设计多结局,让玩家选择‘疏导’或‘围堵’,呼应东方治水智慧”。陆岩手里捏着块新收来的老玉牌,上面刻着简化的“龙纹”,正和团队讨论如何将其转化为游戏里的“图腾互动系统”——玩家触摸虚拟玉牌时,AI会根据触摸力度和停留时间,触发不同的神话故事片段。
“不能只做‘复刻’,要做‘活化’。”陆岩把玉牌放在平板旁,屏幕上是《山海经》里“鲛人泣珠”的插画,“我们可以设计玩家和鲛人一起‘织绡’,通过选择丝线颜色、编织纹样,决定鲛人的命运——既保留‘泣珠’的传统文化符号,又让玩家有情感代入。”他身边的年轻编剧立刻拿出手绘板,快速勾勒出“织绡台”的场景:鲛人坐在月下的礁石上,丝线泛着微光,玩家的虚拟手正握着梭子——画纸边缘,还写着“需结合情感AI,根据玩家编织时的微表情调整鲛人的对话语气”。
林曦来巡查时,正赶上陆岩团队做“女娲补天”的剧情推演。当听到“玩家可选择用‘五色石’补天,或用‘众生愿力’重构天地”时,她忽然停下脚步:“这个设定好,既尊重了神话本源,又给了玩家现代视角的思考——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集体力量’,这正是东方文化里‘和而不同’的体现。”她指着剧情脚本上的空白处,“让秦涯的情感AI介入,玩家选择时的微表情如果是‘犹豫’,女娲就多说一句‘万物皆有选择,无分对错’,这样更能戳中人心。”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研发部的数据流和创作组的古籍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光芒却意外地和谐。林曦站在走廊尽头,看着秦涯团队为“微表情阈值”反复调试,看着陆岩团队为“神话改编”争论得面红耳赤,忽然清晰地意识到——织梦的护城河,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文化,而是技术能读懂东方人的“眼尾一垂”,文化能借由AI长出“互动的翅膀”。这份“技术懂文化,文化托技术”的双轮驱动,是别人学不来、抄不走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织梦在国际竞争里,最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