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审计组的进驻,让红星县委县政府大楼仿佛被投入了一片无形的低气压区。走廊里往来的干部,步履似乎都比平时轻快了几分,交谈的声音也刻意压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紧张感。审计组的办公室门外,时常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安静地排队等候问询,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忐忑。
李腾作为农业、水利、扶贫等领域迎审工作的总协调人,自然成为了与审计组对接最频繁的人员之一。他带领的迎审专班,此刻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应答中枢”。审计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求调阅的每一份资料,都需要他们迅速、准确地响应。
审计工作的严谨和细致,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审计组的成员个个经验丰富,目光如炬,他们不仅查阅账目凭证,更要深入核查项目现场,走访受益群众,将纸面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严格比对。问题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李腾同志,请解释一下这笔五十万的产业扶持资金。”一位面容严肃的审计专家指着账册上一笔拨付给青林镇藤编产业联盟的款项,“根据文件,这笔钱应用于购置新型设备和设计研发。但我们查看了采购合同和发票,发现部分设备型号与申报计划存在差异,而且设计服务的成果验收标准比较模糊。请提供当时进行设备选型和确定设计服务内容的详细论证过程记录,以及验收时的具体量化指标。”
李腾心头一紧。这正是他们前期梳理时发现的一个程序瑕疵。当时为了尽快推动产业升级,部分流程确实简化了。他深吸一口气,示意专班的同事立刻将准备好的资料箱抬过来。
“专家,情况是这样的。”李腾一边找出当时的会议纪要、不同设备的性能价格对比表以及设计方提供的多次修改方案,一边沉着地解释,“设备选型是经过联盟成员、技术专家和镇里共同讨论确定的,最终选择的型号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性价比更高,这里有当时的比价记录和讨论纪要。关于设计服务验收,当时更侧重于市场反响和产品更新迭代速度,确实在合同中对一些硬性量化指标约定不够细致,这是我们在管理上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提供后续新产品上市的销售数据以及客户反馈,证明这笔投入产生了实际效益。”
他递上厚厚一摞补充材料,语气诚恳:“我们承认在规范性上存在不足,但资金的用途和方向是明确的,最终也切实转化为了生产力和群众收益。我们愿意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整改,完善相关制度。”
审计专家仔细翻阅着材料,不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李腾和专班的同事一一作答,提供佐证。整个过程,如同经历一场高强度的专业答辩。
类似的场景在不断上演。有时是针对某个乡镇救灾物资发放名单的核查,需要追溯到村到户的签收记录;有时是针对水毁工程变更签证的合理性追问,需要调阅原始图纸、现场照片和监理报告;有时则是针对资金拨付进度与项目实际进度的匹配度分析,需要提供大量的过程监控资料。
李腾几乎住在了专班办公室。他不仅要应对审计组的询问,还要不断协调后方单位补充资料、核实情况,工作量巨大,精神更是高度紧张。连续的超负荷运转,让他的胃病再次发作,时常疼得额头冒汗,只能靠随身携带的药片勉强支撑。张薇得知后,又心疼又无奈,只能趁着周末炖些汤水送到县政府门口,看着他匆匆喝上几口又转身投入工作的背影,暗自叹息。
对手显然没有闲着。审计期间,一些针对农业口资金使用的“群众反映”和“匿名线索”,开始通过某些渠道,被巧妙地递送到审计组手中。内容大多指向那些李腾他们已经意识到并准备了说明的“程序瑕疵”或“效益争议”,企图引导审计方向,放大问题的严重性。
有一次,审计组负责人特意约谈了宋知远和李腾,就几条比较集中的“反映”进行核实。面对那些经过包装后显得颇为尖锐的问题,宋知远坦然应对,首先承认管理工作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接着便详细阐述了资金使用的背景、决策过程和最终成效,逻辑清晰,态度诚恳。李腾则在一旁,适时补充具体数据和细节支撑。他们的坦诚和准备充分,反而让审计组感受到了红星县对待问题的认真态度。
这场审计,如同一场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暴风雨,洗涤着红星县灾后重建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当审计组最终完成现场工作,撤离红星县时,几乎所有参与迎审的人员都有一种虚脱般的感觉。
又过了难熬的半个月,市审计局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终于下发到了红星县。县委常委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到了极点。这份报告,将是对过去几年重建工作的最终“判决”。
郑国锋书记亲自主持会议,逐字逐句地研读审计报告。报告首先肯定了红星县在灾后重建中取得的显着成效,指出重建资金“基本保障了灾后恢复生产和民生改善的需要”,全县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修复,农业产业恢复发展态势良好。
然而,报告的后半部分,用严谨、客观甚至略显犀利的笔触,指出了资金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够充分、工程变更管理不规范、部分专项资金拨付后跟踪问效机制不健全、个别乡镇在物资发放和小额工程管理上存在漏洞等。这些问题,大多指向宋知远分管的领域。
看着那一行行指向明确的问题描述,会场内鸦雀无声。谢再兴等人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宋知远。
宋知远面色平静,他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关于对市审计报告指出问题的初步整改思路》,开始了他的发言。他没有回避任何一个问题,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而是逐一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审计组指出的问题,客观中肯,切中要害。”宋知远语气沉重而诚恳,“这暴露出我们在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和过程监督上还存在不少短板。我作为分管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完全接受审计报告的意见,并将坚决、彻底地进行整改。请常委会监督。”
他的态度,赢得了包括郑国锋、杨为民在内的大多数常委的认可。最终,常委会原则同意审计报告,并要求宋知远牵头,立即组织开展全面整改。
审计风波,终于有惊无险地过去了。虽然报告指出了问题,但核心定调是“管理不规范”,并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这对于经历了巨大压力的宋知远和李腾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经此一役,宋知远在县委常委会上的话语权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因其坦诚担责、积极整改的态度,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而李腾,在这场高强度的审计中,展现出的非凡毅力、扎实功底和协调能力,更是获得了郑国锋、杨为民等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经过了考验,是可造之材”。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全面“体检”和随后的整改,宋知远和李腾主导推动的农业、水利等领域的工作,清除了隐患,夯实了基础,其管理制度变得更加规范、透明。这为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石。
风雨过后,天空放晴。李腾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恢复常态的车流人群,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块“坚实基石”来之不易,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换来的。但他更清楚,只有经过这样严格的淬炼,他和宋知远所坚持的事业,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个人的信誉和组织的信任,也在这场风波中得到了巩固和升华。一个新的阶段,似乎正在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