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一中门口的报刊亭刚摆出最新一期《本地生活报》,张嘉豪就看到头版角落印着 “外来生活网站登陆我市,广告低至 80 元 \/ 月” 的字样。小灵通在口袋里震动,是社团负责广告业务的成员发来的短信:“豪哥,又有两家餐饮店说要取消合作,外地网站给他们报了 70 块一个月!”
短短三天,网站广告订单流失了 30%。张嘉豪捏着报纸,指尖泛白 —— 外地网站仗着资本支持,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抢客户,这种恶性竞争,刚起步的本地生活网根本扛不住硬拼。他立刻召集赵磊和社团核心成员,在李老头的办公室开紧急会议,老式木质办公桌上摊满了商家资料和订单记录。
“他们的劣势很明显,” 张嘉豪用钢笔指着地图上圈出的本地商家,“不熟悉本地消费习惯,广告只挂个电话地址,没有实际转化。我们要打‘本地资源牌’。” 他顿了顿,说出早已构思好的方案,“推出‘跨店消费满减’,联合愿意留下的商家,满 50 减 10,满 100 减 25,用优惠绑住用户,再用用户流量留住商家。”
赵磊眼睛一亮:“我爸的超市可以牵头,再拉上之前合作的几家核心餐饮店,凑够 10 家就能启动。” 计算机特长的林宇补充道:“网站得加个‘满减活动专区’,我今晚用拨号上网优化页面,把参与商家的地址、优惠规则都列清楚。”
说干就干。社团成员分成两组,一组拿着手写的活动方案,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拜访流失的商家;另一组留在教室,用油印机印刷跨店满减券,红色油墨印在淡黄色的牛皮纸上,清晰印着 “凭此券到指定商家消费立减” 的字样。
“王老板,外地网站给你低价,但他们能保证客流量吗?” 张嘉豪站在 “老王家面馆” 的玻璃柜前,手里拿着满减券样本,“我们的活动能让用户在你家吃完面,再去隔壁水果店消费,互相带流量。而且我承诺,活动期间广告效果不达标,我退一半费用给你。”
王老板看着满减券上串联起来的 10 家商家,有超市、面馆、水果店、文具店,都是本地人流量大的店铺,终于松了口:“行,我再信你一次,要是没效果,我可真要换平台了。”
两天时间,他们不仅挽回了 8 家流失的商家,还新增了 3 家愿意加入联盟的店铺。林宇在网吧里熬了两个通宵,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发出 “滋滋啦啦” 的声响,终于把网站的 “满减活动专区” 优化完成。页面上用红色字体标注着每家店铺的优惠,点击商家名称,还能看到手写的店铺简介和用户评价。
与此同时,张嘉豪推出了 “商家评分” 功能。社团成员制作了上千张手写评分卡,用户消费后可以领取一张,填写环境、口味、服务三项评分,投进店铺门口的评分箱。每周社团成员会收集评分卡,用钢笔汇总数据,再由林宇拨号上网录入网站,评分最高的三家商家会被标红推荐。
“这个评分太有用了!” 开文具店的张阿姨给张嘉豪打电话,“昨天有家长看到我家是五星推荐,一下买了两百多块的文具,还说以后就认准评分高的店!”
转机在周五到来。《本地生活报》的记者听说了校园社团搞 “创业 + 公益 + 商家联盟” 的事,特意来学校采访。张嘉豪拿着手写的活动数据,向记者介绍:“活动上线三天,参与商家的客流量平均增长了 40%,网站访问量比之前翻了一倍。” 记者看着油印的满减券、手写的评分卡,还有拨号上网才能打开的网站页面,忍不住感慨:“这才是真正接地气的本地服务。”
周末的报纸上,一篇《校园创客玩转本地生活,跨店联盟惠及市民》的报道占据了民生版大半版面,文中详细描述了网站的满减活动和商家评分功能,还提到了之前的公益寻人板块。报道一出,不仅更多商家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连周边小区的居民都开始登录网站查询优惠,网站日访问量首次突破 5000 人次。
张嘉豪正和社团成员整理新的商家合作协议,公共电话亭的电话突然响了,是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语气带着威胁:“张嘉豪是吧?我是外地生活网的负责人。识相点就接受我们的收购,给你 10 万现金,不然我让你这破网站彻底瘫痪,在本地再也混不下去!”
听筒里的声音冰冷刺耳,张嘉豪握着话筒的手指紧了紧,嘴角却扬起一抹冷笑。他挂断电话,转身对围过来的社团成员说:“看来我们的反击打疼他们了。林宇,立刻给网站加防护程序,备份所有数据;其他人,继续拓展商家,我们的联盟越大,他们越奈何不了我们。”
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照在手写的合作协议和满减券上,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质感,成了这个年代最踏实的底气。但张嘉豪知道,这只是开始,外地网站的资本攻势不会轻易停止,一场更激烈的较量,还在后面等着他们。